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

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1. (1) 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 . “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 . “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 . “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2. (2) 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 . “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 . “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不会一成不变。 D .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 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3. (3)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些推断都是错误的。 B . “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 . 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 . 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2.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商品网络购买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3.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2. (2) 《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
  3. (3) 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的诗句是:“。”
4.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要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          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赋予笔画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          。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隔离,与社会脱节,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小局部;有了          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          的“小蒸腾”。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B . 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C . 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D . 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蒸霞蔚  繁花似锦 B . 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飞泥沉  繁花似锦 C . 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飞泥沉  目眩心花 D . 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蒸霞蔚  目眩心花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B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C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D . 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比如,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有人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不过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

    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将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却因制造“虚假需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

“共享项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2017.10.27《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的共享服务正在向汽车领城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93亿元,在中国,共享单车等服务迅速普及,但共享汽车面临诸多课题。大型汽车厂商由于担心汽车销量下滑,也对共享汽车持谨慎姿态。但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可能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攻势。中国约3亿人有驾照,而私家车保有量约1.5亿辆,单纯计算有1.5亿人有驾照但没车。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共享汽车服务”。

(摘编自《中国共享汽车服务业快马加鞭》2017.12.20“日本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摘自《透过共享经济看消费生态变化》2017.12.25)

    材料四:

    近日,摩拜单车宣布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LINE领投摩拜单车在日本子公司的A轮融资,认购股份不超过20%,并派遣董事。业内人士表示,拥有更低成本、更大规模的运营经验和更多数据的摩拜,有了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公司千万量级用户的加持,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摘编自《日本LINE希望中国共享单车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2017.12.22环球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中“共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共享经济是在一定前提下,临时转移资源的使用权,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获益。 B . 共享经济应立足消费者需求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整合闲散资源,实现真正共享与经济。 C . “共享+”成为“新动能”,共享单车、共享租屋、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已走进我们的生活。 D . “共享项目”应走理性、合规、审慎之路,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方能找到发展焦点并盈利。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中国共享经济只有摆脱资本热捧的假象与无意义的营销炒作,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才能在未来几年保持40%的增长。 B . 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93亿元,这说明,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中国汽车厂商已经加强攻势。 C . 材料三揭示了在共享服务方面,共享出行在夜间出行和等待时间两方面更具有优势,共享单车优势明显,共享汽车则具有潜在需求。 D . 公交汽车和轨道交通明显可以节约出行的成本,但它们夜间出行不便利,通勤速度慢,因此必须增加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的投放数量。 E . 摩拜单车与日本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此协作强强联合,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也可能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
  3. (3) 怎样才能推动我国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声音的世界里

王蒙

    我至今忘记不了孩提时代听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不知道这算不算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

    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解无存,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有。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子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即使是进行曲谐谑曲也罢,当这个歌曲被你学会,装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吗?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一个所谓强者,一个激越着和欢快着的人,可能未必会唱很多的歌。一个“成功人士”,大概也不会去谱写吟唱小夜曲。

    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犷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委婉,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作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有来到去地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了,《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强健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喀秋莎》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执著、富有理想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不管苏联的历史怎么样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它们意味着的与其说是苏联的政治和历史,不如说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毕竟不是公文,当公文失效了的时候,音乐却会留存下来,脱离开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是“恒久”,正像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那样,它是“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的。

    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得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邓丽君,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巴芭拉,德国的尼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于设想过,如果我去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会有一定的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我声带条件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竟第一次让“我”对声音有了情感体验。这样开头自然引起下文 “我”对声音诸多的认识和感悟。 B . “我”对声音形象的感受非常细腻,不管是小雨、还是中雨、还是大雨,“我”都能感受到雨声所体现的不同风格。 C . 作者用欣赏与赞美的笔触,描绘了对音乐的细致多样的感受,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众多形容词的精当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D . 本民族的、西洋的,现代的、古典的,高雅的、通俗的,在诸多的对比中,传达了作者对于通俗音乐创作的喜爱以及未能从业的遗憾。
  2. (2) 作者为什么说艺术属于弱者又属于强者?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3) 文章题目如果改成《在音乐的世界里》,是否合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 , 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B . 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C . 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D . 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2. (2)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B .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C .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D .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②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字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 (2)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9. 诗歌鉴赏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②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③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⑤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共一丘。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明将于2019年参加全国高考。最近,他开始思考自己高考志愿的专业填报问题。在和家人朋友的探讨中,形成了四种意见和建议;一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二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三是选择最热门、前景最广阔的专业,四是选择社会最需要的专业。

其实你也将面临同样的选择,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