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云南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云南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生赶考,请携带您的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或“军校学员证”),若无上述证件,将无法进入考场。 B . 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记得温总理曾说过“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只要领导干部把群众的意见当作“宝贝”,虚心听,广泛取,就是国之幸、民之幸。 C . “三公消费”是指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和公费出国。问题难治,是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因此,根除官员头脑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D . 山东省旅游部门充分利用央视媒体,广泛进行“好客山东欢迎你”的旅游推介活动。这个活动有指导性、有时效性、有感召力,在宣传中提升了山东的形象。
2.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 . 《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 . “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 .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3.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在复习的时候会翻一翻之前的《错题集》,主要看整理的错题,做题越来越顺,长此以往才取得了现在看来还算不错的成绩。 B . 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等热点话题。 C . 现在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特长的培养,小小年纪就为他们报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担心孩子别无长物而输在起跑线上。 D . 中国各大汽车厂商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温馨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应该瞻前顾后 , 不能够盲目发展。
4.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随着柴静新作《穹顶之下》播出,使公众对其热议程度大有高过今年两会的势头;同时,这几天有关雾霾的话题以及对于视频内容是否客观的探讨,引发了多方热议。 B . 李光耀是深谙东西方文化的政治家,他将东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的法制、民主思想融合,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发展模式。 C . 央视对电影《狼图腾》做出特别报道,不仅是由于该片的口碑及其社会影响力,更是因为其在春节期间排片比例与票房规模呈现出的逆势增长。 D .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央视的羊年春晚全民参与抢红包的“红色暴雨”活动中,微信摇一摇总数达到72亿次,即时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5. 单选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①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

②书法和诗歌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③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④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

⑤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⑥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

A . ②④①⑤⑥③ B . ①④③⑤⑥② C . ②①④③⑥⑤ D . ①③④②⑥⑤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风”“雅”以后有李杜。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有删改)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 (1)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 .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C .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D .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 (2)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 .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C .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D .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 (3)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  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C .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寄钱

白旭初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割菜,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慌忙出门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寄来的。邻居张大妈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说,乖乖,2400元哩!人们闻声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信只有几行字,问成刚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成刚回信说,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母亲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着急。成刚还说他工资不低,说好每个月寄200元的,用不完娘放在手里也好应付急用呀。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过了几个月,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成刚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

   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紧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了。他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只好又到邮局一次给母亲汇去2400元。二十多天后,成刚收到一张22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成刚先是十分吃惊,后百思不得其解,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我寄,要不我一分也不要。

   一天,成刚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长沙打工的老乡,成刚在招待老乡吃饭时,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成刚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1.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作品以平淡朴素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丧夫后孤单一人的生活及其内心的情感寄托,刻画了一个母慈子孝的温馨生活片段,凸显了深沉的母爱对主人公的强烈震撼。 B . 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亲人的信息,于是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而许多留守老人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保障。 C .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2400元钱,高兴得睡不着觉,是因为她看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觉得儿子能力强、本事大,让她在村里长了脸。 D . 母亲过去总是不让儿子寄钱回去,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每个月寄200元生活费,母亲却说乡下开销不大,只要求寄100元,充分体现了在母亲那博大、宽广的心怀中记挂的总是儿子,唯一没有容纳的,常常就是她自己。 E . 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可是,丈夫去世,儿子远在他乡,孤身一人,又生活在十分偏僻的乡下,成刚的母亲是不可能真的十分快乐的。
  2. (2) 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3) 作品安排了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 (1)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文雅,不俗 B . 牙机巧制  牙机:枢纽和机件 C . 施关机            发:拨动 D .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2.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迁为太史令 B . 言甚详明 C . 覆盖周密无际 D . 寻其方面 , 乃知震之所在
  3. (3) 下列语句属于表现张衡“科学才能”的一组是(     )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A . ①②⑤ B . ③④⑥ C . ①②④ D . ③⑤⑥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9.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句子是: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达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的句子是“。”

③《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10.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 (1) 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 (2) 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