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三区三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浙江省台州市三区三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古诗文默写。                          
  1. (1) 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浣溪沙》)
  2. (2) 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3. (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 (5) 蝉噪林逾静,。(王籍《入若耶溪》)
  6. (6) 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7) 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8. (8)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抒写他少年生活志趣的句子是
2.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题。                        
  1. (1) 他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他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文中的“他”指的是(填人名),涉及到的故事情节是(简要概括)。

  2. (2) 他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成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文中的“他”指的是(填人名),文段主要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3. (3) 那大虫望他势猛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次日早晨他来收拾亲娘的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庙后掘土坑葬了。

    文中的“他”指的是(填人名),下面哪一情节也与其有关(填字母)。

    A斗浪里白条    B血刃潘金莲    C误入白虎堂    D智取生辰纲

3. 写作题
每个人难免有“不容易”的时候:有的“不容易”是外因带来的繁复、艰辛、曲折……有的“不容易”来自内心的难堪、纠结、胆怯……做好一分职业,兑现一句承诺、改变一种习惯不容易,道一声抱歉、解一个心结、登一次讲台,可能也不容易。有的“不容易”通过努力最终圆满,有的“不容易”竭尽所能也难如愿。或许正在经历,或许已成过往,“不容易”带来的种种感悟,值得珍藏。

请以“                             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600-650字的作文。

写作要求:(1)请将标题补写完整;(2)表达真情实感;(3)请勿套作,不得抄袭;(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5)文中勿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4. 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怪之矣           五十里之地存者 B . 《梁父吟》       谓信然 C . 旧都             受地先王 D . 辍耕垄上           次所旁丛祠中
5. 填空题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āng桑数千载,磨练百代人,中国书法用它那古朴的甲骨文、沉雄的篆书、典雅的隶书、端庄的楷书、潇洒的行书、狂飞的草书,陶yě了东方,熏陶了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为炎黄子孙赢得荣光,它是华夏文明的guī宝,世界艺术的奇pā

6. 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长跪而

②先主遂

③为天下

至陈

⑤此人可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⑪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⑫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⑬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⑭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⑮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⑯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⑰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1. (1) 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变。请说说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2. (2) 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4. (4) 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分析。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

【事件缘起】

    《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逼人乞讨。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他们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3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媒体观点】

    “丐帮”真实的残忍触痛民众心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就是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添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单设这么一个罪名,足以证明该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有多大。在天桥上,在广场上,人们对残疾人和儿童乞讨的现象也早已相当熟悉。许多人也了解到,这类乞讨往往是有组织、被控制的,乞讨者收到钱后,组织者要拿走很大一部分。然而,关于这个罪名中“暴力”、“胁迫”到底到什么程度,人们很难想像到。

    出现残忍的恶行,是一个社会的失败。我们不禁思考:残忍的恶行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单纯把所有残忍恶行出现的原因,都归结到社会问题上。正如引发轰动的连环枪手周克华,他枪杀无辜平民,不是社会的问题,根子上是他自己的问题。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行为也一样,不见得所有的“丐帮”都是如此地毫无人性,毫无恻隐之心,但做出弄残儿童、给孩子喂安眠药然后扔掉的穷凶极恶之徒,根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对待这样的犯罪分子,一定要用法律给予最严厉的制裁。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黑砖窑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曾组织“拉网式排查”;吊诡的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翻版黑砖窑,却被长期无视。媒体都能深入调查,当地警方为何从未行动?

    当然,所谓“丐帮”绝不只是东莞一地的现象,各地都有残疾乞丐游走街头,他们身后,也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暴力犯罪团伙,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庸之恶,让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无法无天。

    在一个以和谐、进步为目标的社会,这样的事态令绝大多数人感到严重不适,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威胁。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任何恶行都并非与己无关,应当完全杜绝这种恶行。为“免于恐惧”,“免于不适”,同时也为所有人的幸福,人们应当向残忍宣战。

【网友评论】

    鹤顶红:造成这种反人类的恶行出现,责任在于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受到问责。

    天晴心会暖:拒绝向乞丐施舍,就是断绝这个行乞市场最有力的手段!

    Tutu:美国人有一句话说,连儿童都保护不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逼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赚钱,不惜摧残孩子的心灵。残害他人的孩子,残忍的伤害其身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难道也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值得骄傲吗?还讲什么“文明底线”,故意残害儿童还有底线吗?简直就是混蛋禽兽!

    木棉:挑战文明的底线了!一定要严惩!

    原点:如果我是法律的执行和修订者,对手段极其残酷的犯罪者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 (1) 阅读【媒体观点】,就“丐帮”问题,媒体都有哪些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回答。
  2. (2)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请你说说“丐帮”比黑砖窑“更黑”体现在哪几方面?
  3. (3) 要想消除这种“丐帮”现象,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起?
  4. (4) 有人认为网友Tutu 的言语太尖锐太不文明了,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9.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 (1)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 (2) 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①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 , 试礼部第一,中甲科。②大理评事,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②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③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③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④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④。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注】①致仕:在官任上退休。②除:授予官职。③中:陷害。④忤:违逆,不顺从,不和睦。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数月

    ②盗无足虑者

    减死一等

    ④帝大臣曰

  2.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3. (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B . “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降职,“左迁”表示升职。 C . “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 . “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
  4. (4) 本文第②段表现了吴育的什么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