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步试卷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步试卷
教材版本:历史
试卷分类:历史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材料分析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灾害和痛苦是难以设想的,但是我们不应当、也没有任何理由对将来悲观失望。千百万人在忍饥挨饿,千百万人在战壕中牺牲性命,他们不但在受苦受难,而且也在聚集力量,思索大战的真正原因,锻炼自己的意志,他们对革命有了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群众的不满愈来愈增长,风潮、罢工、游行示威和抗议战争的运动愈来愈激烈。对于我们这就是保证,保证反对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在欧战以后到来。

——摘自1916年列宁在伯尔尼国际群众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布尔什维克始终认为必要的工农革命,已经成功了。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权机关。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摘自列宁在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对当时形势发展的不同认识。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时期列宁的历史功绩。
2. 单选题
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
A . 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 . 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 俄国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3. 单选题
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宣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    )
A . 向中国输出革命 B . 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C . 传播马克思主义 D . 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4. 单选题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
A .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B .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D .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5. 单选题
20世纪初的沙俄正处在一片混乱中:工人的游行示威和罢工活动蔓延全国,学生的抗议和罢课活动也愈加频繁;农村地区时而发生的农民暴动使得时局更加严峻。这一骚乱(   )
A . 是政府改革不彻底的产物 B . 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得人心 C . 打断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D . 使俄国政府放弃了在亚洲的扩张
6. 单选题
苏联解体后,关于十月革命期间攻打东宫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要厘清这段历史的真相,下列资料较为可信的是(   )

①前苏联的档案                  ②电影《列宁在十月》

③亲历者的日记                  ④冬宫博物馆的导游词。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7. 单选题
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敬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 .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 . 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C .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D . 为新经济改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8. 单选题
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 . “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 . 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有了正确定位 D . 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9. 单选题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载:“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20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这次起义(    )
A . 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 B .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 宣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 .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0.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居民成年人中文盲占1/3以上,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非常关注扫盲问题。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使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1919年,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凡8至50岁的不会读和写的共和国居民必须学习本民族语文或俄文。参加扫盲学习的工人可减少劳动时间,工资照付。凡逃避本法令规定的义务和阻碍文盲学习者,对其给予罚款、停止粮食供应、开除工会会籍、判处强迫劳动等惩罚。1920年,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全国扫盲非常委员会;1923年成立了全苏“扫除文盲协会”,在各地设立相应的机构。奔赴各地的扫盲工作者,一面开展扫盲教育,一面协助当地居民开展经济建设。到1939年,全国约有5000万多人学会了读写,非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9%。

——摘编自于沛《苏联扫盲运动》(1919—1939)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党和政府认识到“国家的教育建设计划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扫盲的行政领导机关和统一机构;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协助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扫盲教材除了识字之外,还包括拥护共.产.党、爱祖国、爱岗敬业等内容。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扫盲运动的措施是如何适应苏俄和苏联不同时期历史环境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扫盲运动与苏俄、苏联时期扫盲运动的共同之处。
  3. (3) 结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角度,阐述扫盲运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