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检测试卷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参演剧目既有观众    、传播较广的京剧、昆曲、豫剧,也有极富地方     的婺剧、丹剧、绍剧等剧种,可谓梨园百花齐放,剧种争奇斗艳。晚会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充分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美好前景。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所喜爱,因为这既是其艺术价值高,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豫剧《苏武》、绍剧《佘太君》、晋剧《于成龙》这三部戏,一部源自传统剧目,一部改编自京剧,一部是新创剧目,分别塑造了坚守气节的志士、爱国救国的英雄和清廉为民的官员三个人物形象,虽然时代不同,角色各异,但家国情怀却是     的。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经过艺术家的匠心     , 历久弥新。

    戏曲不仅仅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        )。婺剧《信仰的味道》和壮剧《黄文秀》,分别塑造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和牺牲在扶贫一线的青年黄文秀,用戏曲艺术把“初心”与“使命”的主题淋漓真致地表现出来,具有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熟能详  风味  一脉相承  演绎 B . 耳熟能详  韵味  薪火相传  演义 C . 尽人皆知  韵味  一脉相承  演义 D . 尽人皆知  风味  薪火相传  演绎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喜爱,因为这既是其艺术价值高,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B . 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所喜爱,这既是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C . 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喜爱,这既是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D . 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喜爱,因为这既是其艺术价值高,因为更是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表现内容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传统,表现形式却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 . 表现内容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却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传统 C . 表现形式和内容既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传统,也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 表现形式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传统,表现内容却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0年前,尼采放言要“重估一切价值”,今天我们似乎面临同样的历史关口。我们正在切身参与一次极具颠覆性的技术和认知的变革,同时也见证着一个哲学、艺术、技术、政治和伦理都在全面重构的时代。

    对艺术教育而言,教与学,艺术的感性经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甚至“人”的形态和“我”的意义,都在这场技术的加速中被重新定义。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艺术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框架?对新方式和新框架的想象,未必是一直往前走,有时候也意味着要回溯本源。中文古老的“兿”字,本是一种“种植”和“培育”,二者统一于人的成长与培育。同样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哲学、教育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自我的技术”,统一于古老的神谕,它要人“关心自己”。这里所说的关心,既是指一种侍奉、训练,同时也意味着沉思,也就是说“主体为了达至真理而用来塑造自己的探究、实践与体验”。

    在21世纪最初的这20年,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而人的发展更是瞠乎其后。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发明一种人学,这需要我们重新回归到艺术和教育的本源,关心自己,并且重启一种“自我的技术”。

    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根本责任,就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推进“人”的保存与发展。为此学院和教育者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思想空间,需要重新思考艺术和教育、创造与传播、生产与消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共同追问:面对“技术——信息——资本——权力”网络构建起的总体性的全球治理,我们如何重塑艺术的创造与教育?面对这种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新的生命政治,作为一种“人学”的艺术教育应该如何展开?

    最近40年以来,各种新技术构建起人类各种各样的“假肢”,这种庞大的假肢体系正在废除我们的感官和感受力,割裂我们的身心。未来人类的根本困境是感性贫困、身心分离。在此,艺术或许有所作为。学院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有不同的世界观,在世界观的交互中激发他们想象世界的能力,创造世界的愿望,让他们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对事物的敏感性慢慢地呈现出来,让他们逐渐体会到有那么一些眼光,有这么一些做法。

    这是艺术教育中最难以言说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问题就是艺术问题,艺术教育必须以艺术起作用的方式进行。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件事: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实践,一种自我创造的精神生产,一种以人的社会性构建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点滴工程。艺术的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在群与我的团结中相互学习、交互展开,在高度整合化、自动化的社会中开辟出歧见和想象;在“讯息——景观——资本”的多重现实中为我们的感受力拓展出一片新的田野,为我们的创造力开辟出一个新的战略空间。中国美术学院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艺术界的艺术”和“大学里的教育”,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更加根本的东西;为了人的保存与发展,艺术教育必须是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知行之学,一种自我创造的技术。

    因此,目前在艺术学院中最应该学的,就是成为自我的创作者。因为艺术/教育的过程,首先是艺术主体性的创造过程,是艺术家自我再生产的过程。

(摘编自高世名《回归艺术和教育的本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要想重新构建起艺术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框架,就必须回溯本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B . 在新世纪最初的这段时间里,社会快速发展,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而人的发展更加缓慢。 C . 推进人的保存与发展是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根本责任,为此教育者要重新思考一切问题。 D . “艺术界的艺术”和“大学里的教育”与当今中国美术学院里的艺术和教育没有关联。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引用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这句话,引出当下哲学、艺术等面对重构的话题。 B . 文章探究汉字“兿”的本源,联系古希腊人经验中“自我的技术”,认为两者毫无二致。 C . 文章将论述的核心“人学”置于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淡化感性的事例而侧重理性的阐发。 D . 连续的设问引人深思,形象的比喻直面现实,因果的推论水到渠成:体现了论证多样化。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艺术教育置身于极具颠覆性的技术和认知的变革的时代,在重新定义相关概念的前提下,须构建起自己的新方式和新框架。 B . 最近几十年间,新技术构建起的忽视或不利于人的发展的伪体系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对此,艺术或能起到矫正作用。 C . 学院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世界观的碰撞中激发想象世界的能力和创造世界的愿望,但这种目的不宜向社会公开。 D . 艺术/教育的过程是艺术主体性的创造和艺术家自我再生产的过程,因此,成为自我的创作者是目前在艺术院校中最应学习的。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月18日  星期二

    早上,上班不久,从传染病院转来了一个昏迷的病人。这是一名护士,她不幸病倒后,深爱她的丈夫每天给她送汤、送饭、送花,不顾医护人员的强烈劝阻。她的丈夫不幸染病也倒下了,而且走得十分匆忙,没能给爱妻留下半句遗嘱。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场的医护人员心情无不万分悲痛,这是我们的姐妹啊,我们一定要全力救治她。

    赵子文主任一声令下:送ICU室、插支纤镜、上呼吸机、心电监护、抽血……我看到赵主任在为患者插管时,与病人脸对脸距离只有20厘米!之后护士们又为患者吸出带毒性痰液约50毫升,更换因大小便失禁弄脏的裤子……经过一番紧急救治后,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慢慢平稳下来。

    事后,我和赵主任及参加抢救的护士聊天,问他们怕不怕。赵主任说:“当时只想快点插好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就是生命。”护士说:“当时只觉得手不够用,恨不得再长出两只手来赶快把所有的事做好。”

    一位护士的爱人得知妻子将被抽调到临时病区时,提出让她辞职,但这位护士没有这样做。她瞒着家里人,毅然来到了临时病区,还交代原来病区的同事,如果家里人打电话来找她,就说她刚刚走开或是做治疗去了。

    为什么我们医疗战线从发病至今,倒下了100多名医护人员?答案就在这里:为医学科学献身,救死扶伤,我们责无旁贷!

    (摘编自张积慧《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

    材料二

    为坚决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扩散,武汉市要求对所有有发热症状的市民及时预检、分诊,对所有患者进行集中隔离救治,对所有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居家医学管理。

    为着力解决床位不足、发热门诊“排队长、秩序乱、等候长”等问题,武汉市在基层预检、筛查、分诊的基础上,设有61家发热门诊全面实行24小时接诊。为着力解决疑似病例入院隔离治疗床位紧张问题,武汉市分三批征用24家综合医院,临时改造成为收治发热病人的专门医院。第一批7家医院的床位已提供使用。第二批3家医院、第三批14家医院和2家民营医院正在按照征用要求,抓紧改造,2家临时新建的专科医院正在抓紧建设。

    在医务人员保障方面,整合力量,确保病人应治尽治。武汉市组织同济、协和等7家部省属大医院包保7家定点医院,大医院各派出30名专家包保重症病区。另从其他市属医院抽调了107名骨干医护人员支援定点医院,全力以赴开展患者救治。

    (摘编自贺广华等《武汉力保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本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两万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因埃博拉病毒丧生的人数已达6800人以上。不论是感染病例数量、死亡人数,还是受影响地区范围,此次疫情都达到了该病毒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的最大规模。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造成了一场公共健康危机,同时也引发了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埃博拉疫情严重影响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三个国家的经济,重创旅游业、投资、公共支出和劳动力市场。债务合计价值高达24亿美元。

    而随着利比里亚隔离区发生骚乱、塞拉利昂医生连续罢工,疫情引发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上千名儿童失去单亲或双亲,成为“埃博拉孤儿”;隔离区民众因食品短缺、物价上涨而怨声载道……这些事实表明,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西非地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摘编自吴旭《2014国际大事件之埃博拉疫情:一种病毒引发的危机》)

  1.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张积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抗击“非典”前线紧张而意义非凡的工作。 B . 本则日记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连缀几个片段,最后写自己的体会,这是日记的一种写法。 C . 作者写“与病人脸对脸距离只有20厘米”的细节,意在表现赵主任的忘我精神和存在的安全隐忧。 D . 那位为照顾妻子而染病去世的丈夫令人感动,那位为坚守岗位而编织善意谎言的护士令人敬佩。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务工作者始终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忠于职守,救死扶伤,甚至为医学科学而献身。 B . 非典型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埃博拉病毒,都带有感染性强、集中暴发的特点,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 C .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造成公共健康危机和经济损失是必然的,但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公共健康和经济可逐渐恢复。 D . 如果埃博拉疫情能够得到控制,那么也就不会有隔离区骚乱、医生罢工、食品短缺以及物价飞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3. (3)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砂痣

冯杰

    我37岁那年父亲病逝,终年7l岁,那年母亲62岁。母亲用无奈的口气说:“你爸一辈子喜欢干脆,走得也干净利索,不拖累人。”以后和母亲相处,亲戚们说我母亲会高寿,我便有了全部寄托。短短四年后,母亲去世。母亲的去世让我最后寄托亲情的那一根稻草沉了下去,世界顿时空茫。我后来得了一段时间的抑郁症,在那片暗灰沼泽徘徊。

    父亲老家是豫北滑县冯潭村,在东;母亲老家是留香寨,在西。两地相距七八华里。

    如今每到节日烧纸,从东向西,先烧给父亲母亲,再烧给姥姥姥爷。依旧像半世纪前童年走亲戚一样。路边草木依旧,只是人事全非。

    为了端上一个“铁饭碗”,我很早就通过考试参加农行工作,从基层奔波成了一名小职员。有一年春节前放假,邻居同事们都是大包小包往家带年货,我推着那辆旧自行车从单位回家,后座也驮着一个装满的麻袋。母亲正在院子寒风里整理白菜、萝卜,一进门她夸我终于也会买年货了。哪知卸下来却是一麻袋书,我从大百科出版社邮购的一套精装中文版十卷本《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恰好春节前寄来,装了满满一麻袋,在节前的气氛里它外观上真是疑似年货。

    母亲看到后,理解并宽慰地笑笑。我平时没给家里买过东西,日常都是母亲奔波张罗,她和我姥爷会在集上买便宜的蔬菜。我还特意买过一次,回家母亲却说我买贵了。

    每想到这一春节书事,多是内疚,因为那些都是精装的书。

    我家院里放着一方大铁砧,约二三十斤,平常我使用,在上面砸铁丝、铁皮。有一年冬天,一对收废品的农村夫妇把架子车停在们外,来家找水喝,院里有一架“小压井”,可以随压随喝。母亲却觉得水太凉,热情地返回厨房给他们端开水。中间时间里,两个收废品的人实在“敬业”,把我家使用的那方铁砧偷偷搬到车上。水喝完了,再也找不见那方大铁砧。母亲就远远地撵到了他们的架子车,从车上把铁砧搬回家。我笑着埋怨母亲说:“你非让他们喝开水,喝凉水就没这事了。”

    母亲有我姥姥姥爷那里传下的秉性,人缘好、善良,全家人曾随父亲搬过多次家,每到一个新地方,左邻右舍会逐渐聚来,或交心或诉苦,甚至一地鸡毛的琐事也让我母亲评判,我都听得不耐烦了,母亲仍有耐心。谁家娶媳妇,按照风俗,都是特邀我母亲提前去做新人的被子。

    2003年春天全国“非典”弥漫,我居住的小县城人心惶惶。每条胡同要选出一位“区域领导”来义务负责本区情况,别人都不想干,选了一圈,大家公推我母亲为小区西一巷胡同的防“非典”主任,还发了一个红袖章,每天在胡同口扯一条红绳,来了外人都要认真盘查。随着“非典”消失,此职务自然失效,这大概是母亲仕途上最大的官衔。

    由于母亲和我姥姥当年在故乡以野菜度过荒,多年在乡村生活保留下来的习惯,每到春天来临,母亲都要采野菜。母亲领着我们姊妹四家的一群孩子,带上竹竿、钩子、竹篮、编织袋去田野捋槐花、榆钱、楮桃穗,地里的茵陈、迷糊菜、面条菜之类,回来洗净蒸菜,然后每家都会分一份。有时野菜采多了,她怕浪费舍不得扔,焯熟晒干装在袋子里,用于冬天包菜馍。

    一直记着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的两个奇事,那时还小,可每一件事都让我哭过一次。

    我腿内侧长有一枚红痣,是朱砂记,那种赤色终身不变。一天黄昏,母亲对我说:“要是有一天你丢了,我能照这个记号找到你。”我一直觉得和妈妈在一起永远不会有丢掉的那天,世上有母子分别吗?可是真丢过一次,小小的内心发痛,我哭了。

    母亲还讲过一件事。邻村一个女人因家庭生变改嫁到别村,留下三个孩子。几年过去,三个孩子想念妈妈了要去找妈妈,商量后,凑些旧鞋破布,换钱买回一包糖果做礼品,大孩子领着两个弟妹,步行了半天来到母亲家。母亲新家的人不让三个孩子进门,还把一包糖果扔出门外。那一次我又哭了。

    这些都是我很小年纪里的事情,却凝固下来。

    现在,是我把母亲丢了,或是母亲把我丢了?天上人间,母子再不能相见,哪怕我有一枚终生携带的朱砂痣,再红那也是惘然。

    一个人在世间,家里如果有母亲在,姊妹兄弟们总是一家亲人,像绿叶簇拥着树干;当母亲没有了,大家各自忙碌见面稀疏,只能成了亲戚。

    欧阳修有言:“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一个人在母亲生前不能尽职尽责,死后再写忏悔文字也是愧疚之事。

    我母亲有个中国女人最平常的名字,叫孙素梅,姥姥和老家的人常喊她乳名“小绵”,应是柳绵的“绵”。是中原春天飘飞的那种絮棉,每到故乡初春,大地总会杨柳如雪。想起苏轼那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母亲1939年农历九月十六生,66年之后,故乡葛花开了,槐花开了,柳绵在飘,母亲在春天去世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叙写父亲、母亲去世的情况及作者祭奠父母的情景,情感深沉;母亲去世后,作者一度患抑郁症,可见母亲的去世对作者的打击之大。 B . 文章记述自己小时候的两次“哭”,其中让作者哭的第二件事情中的母亲与作者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为有一个深爱儿子的母亲而感动。 C . 结尾由母亲的乳名生发联想,联想到春天的柳絮和苏轼的词句,这种联想不仅寄托了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更主要的是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D . 文章语言洗尽铅华,不事雕琢,于质朴无华的叙述中传递出对母亲的思念,于平淡无奇的小事中彰显母性的伟大,读来让人产生强烈共鸣。
  2. (2)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妇女,但在她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品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3) 有人认为“朱砂痣”这个题目不如用“母亲”更好,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章分析。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会况卒,援行服期年 , 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建武八年,帝自西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犹豫未决。会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乃发步骑三千人,击破先零羌于临洮,斩首数百级。守塞诸羌八千余人诣援降。诸种有数万,屯聚寇抄,拒浩门隘。援与扬武将军马成击之。羌因将其妻子辎重移阻于允吾谷。援乃潜行间道,掩赴其营,乘夜放火,击鼓叫噪。虏遂大溃,凡斩首千余级。初,援在交阯 , 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帝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梁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故人莫敢吊/会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梁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B . 宾客故人莫敢吊会/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梁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C . 宾客故人莫敢吊会/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梁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D . 宾客故人莫敢吊会/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梁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服期年 , 行服,指穿丧服;期年,一周年。马援是为去世的兄长守墓,不用服丧三年。 B . 玺书 , 玺,印信;书,文书。古代把印信封记的文书叫作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 . 辎重 , 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辎重部队还负责保护军人家属。 D . 交阯 , 古代地名,先秦时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援早年丧父,立志高远。他十二岁时就失去父亲,但志向高远,曾经学习《齐诗》,却志不在此,便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B . 马援审时度势,准确研判。在皇帝征讨隗嚣难以定计时,他分析隗嚣将帅面临土崩瓦解的形势,又用谷米做了模型,分析地形地势,最终消除皇帝顾虑。 C . 马援善于用兵,屡建战功。他担任陇西太守时,在临洮打败先零羌,促使守塞各羌八千多人向他投降;对负隅顽抗者毫不手软,采取行动,终大败羌兵。 D . 马援喜欢薏苡,却遭诬陷。他在交阯任职时,认为薏米对身心健康有一定功效,回军时便带回一车;等他去世后,有人诬告他带回的是珍宝,结果惹怒皇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②援乃潜行间道,掩赴其营,乘夜放火,击鼓叫噪。

6.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选)①

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①唐将封常清出兵征讨播仙,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的岑参写诗为他送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如斗的碎石遍地飞跑,侧面表现出边地九月风的狂暴肆虐,突出环境之恶劣。 B . 匈奴趁着草黄马肥发动进攻,报警烽烟同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气氛紧张。 C . “汉家大将西出师”,汉家代指唐朝,大将在诗中指封常清,该句充分照应题目。 D . 最后三句虚实结合,想象敌军闻风丧胆,不敢与唐军短兵相接,并预祝唐军凯旋。
  2. (2) 本诗善于捕捉细节表现人物,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7.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开篇即写邹忌“”,突出其体貌不凡。
  2. (2) 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历史久远,长期封闭;“”则极言山之高峻,伸手可以触摸天。两句都借数量词加以夸张,以扣“蜀道难”的主题。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写出南朝宋武帝刘裕生活环境的沧桑变化。
8.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概括说明画面内容,并针对画面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句话,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75个字。

9. 语言表达
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发展是摘掉贫困的总办法。②中国始终在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阶段性目标,③力所能及地将发展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④推动扶贫工作从“造血式”向“输血式”转变,⑤既扶贫又扶志,从根本上根治贫困顽疾。⑥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⑦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⑧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⑨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⑩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米芾任无为州监军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素园石谱》中称“米颠的书法纵横千古,或许就是从石中悟入”。

    ②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③2020年1月2日,面对全身大面积深度烧伤的高龄患者,浙江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牟晓欣为其做植皮手术。为减轻老人被翻身植皮的痛苦,她很自然地就跪了下来……20多分钟后,手术做完,她双腿发麻,在同事的搀扶下才勉强站起了身。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