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目光

余秋雨

我原本的专业,是世界戏剧学,兼及国际人文美学。直到我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没有写过一篇散文。

写散文的起点,那篇《因爱而勇》里约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什么都错,而且错得愚蠢、可笑、荒唐。对比的坐标,全在西方。

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想在他们表情间找到一丝把自己也包括进去的愧疚。但是没有,他们的口气始终居高临下,睥睨方圆,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

对此我不能不生气。我长期研究西方的最高哲思和预级艺术,也熟知他们的远征血火、掳掠罪恶,怎么能容忍一帮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东方的中国文人胡言乱语,天天毒害大量民众?

就在这时,我读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的论述。罗素一九二一年到中国来考察,当时的中国备受欺凌,一片破败。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位哲学家却说:

进步和效率使我们富强,却被中国人忽视了。但是,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正是这一美德,使中国在国际上显得虚弱。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说实话,读到“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时,我哽咽了。

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

于是,我辞职二十三次终于成功,单身来到甘肃高原。当时宣布的目的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而我内心的目标却更为学术:让中国人找到集体身份。

若有可能,我还想用点点滴滴的理由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罗素说“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要说服自己和别人,理由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因此,我不在图书馆里查阅汉唐,而要独自在沙漠中行走。

我们以往,在受屈、愤怒、反驳、辩论时,用的大多是大话和结论,听起来慷慨激昂、气势不小,实际上却无法平静地向外界说明自己,因此并没有什么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举起的标帜,大多是历史逻辑、国际政治、经济数字,而不是文化。大家经常把文化放在口上。而不是放在心上。不相信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力量。

但是,罗素说了,“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

这样,我的主要行为就成了这样两项——

第一,实地考察古文化的遗迹和废墟,必须亲自到达;

第二,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

这就是我开始在荒原小客栈里写作《文化苦旅》的由头。

说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队伍已经不小,但是,这支队伍基本上由学者组成,他们都以学者的目光,做着学者的事。

我也是学者,但我打开了散文的目光。

不错,散文不仅仅是文笔,首先应该是目光。

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

我就顺着这种目光,取舍沿途所见所闻,结果,选择出来的一切与我原先的学术目光差别极大。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

这样一来,我写敦煌,就会凭想象写出自己与斯坦因的车队对峙在沙漠里,然后自己大哭一场的情景。然后,我系统阐释了庞墟文化、非攻文化、魏晋文化、乱世文化、两难文化、拜水文化、藏书文化、书院文化、晋商文化、清官文化、流放文化、科举文化、君子文化、小人文化……

这些文化,在我之前,大多没有人以专题方式完整写过。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

挖据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租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否定中国文化,令人愤怒。 B . 作者认为人格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 C . 读到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时,“我哽咽了”,哽咽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 D . 作者不选学术目光,但学术目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语气中充满了不

    屑和嘲笑,嘲笑他们的浅陋无知、自以为是、高高在上。

    B . 罗素的话将白种人和中国人进行了比较,白种人好战而中国人有喜欢和平的美德,指

    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称强,而是不愿意控制他人。

    C . 本文在恰当的地方运用了一些整句,比如“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

    复,厌倦概念”,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锤炼语言的能力。

    D . 本文思路清晰,作者从自己写散文的起点谈起,深入阐述了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最

    后又指出运用散文表现中国文化的好处,结构严谨。

  3. (3) 文章提到罗素对中国的看法,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 (4) 阅读全文,分析余秋雨为什么要用“散文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2.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朕有得失,毋惜尽言!”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 , 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乃出东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璃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谢不及。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 .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 .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 .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用“公”为封爵之首。文中泛指朝中的高官。 B . 炀帝,文中指杨广,“炀”为其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褒扬性称号。 C . 山东,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D六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让大臣勇于进谏,敢讲真话,唐太宗以镜子为喻说明忠臣进言对国君纠错的作用,还注意说话方式,改变“英毅”容貌。 B . 在给开国元勋评定爵位封邑时,唐太宗坚持“论功行赏”的原则,作风民主,他面定勋臣,唱名公示,并让当事人发表意见。 C . 唐太宗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要认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治天下应当顺应民心;君主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 D . 唐太宗在与房玄龄、封德彝的交谈中,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用人观;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反对任人唯亲、苛求“奇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乃出东宫、齐府人之后。

    ②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5. (5)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唐太宗是如何说服淮安王李神通不要“争功”的。
3.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沁园春
辛弃疾

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

此心无有亲冤。况抱瓮年来自灌园。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在身。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因谗被劾落职已七年有余,邸报中突然出现其因病辞官的消息,词人百感交集,而作此词以自陈。②“抖擞…神武门”,《南史》载陶弘景身居要职但离群索居。后挂官服于神武门上,上表辞官。③《庄子》载,子贡过汉阴,见到一个老人一次又一次抱着瓮灌溉田圃,用力多而收效少,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词人以“老子”自谓,既增添了词的口语化色彩,又突出了词人才高不羁的形象特点。 B . 这首词开篇即声明看透人间恩怨的态度,“笑尽”二字极写词人的潇洒意态,旷达豪放。 C . “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三句用典,表明“早当勇退,不必待劾”之意。 D . 这首词语言婉转多姿,句式上呈现散文化的特点;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抒情,风格沉郁。
  2. (2) 下片描述了词人如今隐居的情状,其中蕴含了词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4. 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 (2)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3. (3) “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两句中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4. (4)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5. (5) 《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水的光色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6. (6)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5.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子书、纸质书的缠斗、争吵已经很多年了,按下不表。纸质书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看到手写的有温度的眉批,就像跋涉______得到一只漂流瓶。而在手机上用破碎的时间读书的奇特的感受是,无论你于何处、何时从哪一页开始读,都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读,而是一支部队在读,有千军万马跟着你——一本书,有海量的眉批、评论,那是纸质书的留白处容不下的。读到某处细节,你_____,手指划开批注,发现无教的脚印、声音在这里停留。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_____。我在想,若干年后,电子书长什么样?我们会拥有更高科技的、可以保护视力的、看起来似纸非纸的“纸张”吗?我们可以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戴着特质眼镜,“葛优躺”就能博览全书吗?……可无论图书怎样智能化,读书做学问都是一个需要能够_____的精神之旅。奔腾的5G、6G、7G,都不如读书人一颗奔腾的大脑。与其说,读书行为这种方式变了,只能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千山万水     心有戚戚焉            孰高孰低       坐冷板凳 B . 汪洋大海     心有千千结          孰是孰非       坐冷板凳 C . 汪洋大海    心有戚戚焉          孰是孰非       坐思行忆 D . 千山万水     心有千千结          孰高孰低       坐思行忆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要么说,读书行为这种方式变了,要么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B . 可以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可以说,读书这件事就没有根本变。 C . 与其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不如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D . 不仅说,读书这种行为方式变了,而且说,读书这件事就没有根本变。
  3.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6.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春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 .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C .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D .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7.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 .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B .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C .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D . 敬辞有:鼎力、包涵、斧正、留步、笑纳、府上、久仰、抛砖引玉等等。
8.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B .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 . 称呼字的例子有: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昌黎。 D .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9. 单选题
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

B . 君子生非也,善假于物也。  异:差别,不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干……的

C .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稍微。

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 . 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10. 单选题
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B . 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西望夏口,望武昌。  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或向东。

C . 鱼虾而麋鹿。  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名词作状语,像蜡烛一样。

D .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食埃土,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在上面或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