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山西省吕梁市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人们已经逐步承认了市场在审美文化运作机制中存在的合法性,习惯了审美文化的市场策划和商业操作的程序,对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小说与电影联动现在小说创作很少像以往那样旁若无人、独来独往,而是采取与电影、电视联手国市场的做法,或者是将热门小说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或者是将热播影视剧改写成小说,或者是在同时推出的小说和影视的两相照映中提升双方的人气,其结果则是相同的,那就是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还有一个做法现在也越来越盛行,就是小说与电影结盟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独树一帜的“冯氏贺岁片”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越到后来便越是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2003年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手机》票房达到5300万元,2004年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将这个数字提高到8000万元,2007年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更创下了2.6亿票房的佳绩!而上述小说也随之不胫而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

商业戏剧应运而生国内戏剧市场一直不太景气,这一低迷状态因商业戏剧的问世而得以扭转,“商业戏剧”因在戏剧内容和演出体制上以制造“卖点”见长而得名,戏剧内容的“卖点”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演出体制的“卖点”则是指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特别是后一点,可谓屡试不爽、无往而不胜。例如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公演时请明星刘若英担任女主角,从而将原本不属常规戏剧观众群的刘若英的“粉丝”们吸引进了剧场,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使这出本来不具商业潜质的话剧着实“火”了一把,在当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中拔得头筹。另外,《琥珀》《最后一个情圣》《暗恋桃花源》等话剧,在素称口味挑剔的北京观众那里几乎是每演必火,也是巧妙运用明星效应的商业操作所致。

经典作品时尚化,如今重拍“红色经典”成风,一大批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经典老片扎堆儿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岩》……翻拍“红色经典”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是对于以往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的“概念化”“公式化”弊端的一种逆反,采取的对策是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将这些几十年来已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扎根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

(摘编自姚文放《“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对审美文化市场化的态度逐渐走向正面,因而近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 B . 小说与影视联动,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的做法,也可以促成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 C . 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D . 中国审美文化总体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靠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即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B . 文章第二段列举电影《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票房数字,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 C . 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层面并列地论证了审美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D . 文章对中国审美文化市场化既做了肯定性的论述,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在大部分小说创作与电影、电视联手闯市场,呈现出几种不同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B . 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夺冠,明星吸粉是主要原因。 C . 展示出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基本要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 D . 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能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中国审美文化的品味就无法提高。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线新经济借助5G、AI、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金融、教育健康等行业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新的就业形态。面对新的就业形态,全社会都要做好准备。

在一家国有银行做了三年柜台的王腾最近正在报班学习,准备考会计师资格证“银行在社区里的营业点一年比一年少,未来,我这个岗位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必须趁年轻赶紧为自己寻求新的职业规划。”他看好会计师这个职业,认为可以不必拴在一家企业,同时为多家公司打工,收入和成长性更可期待。

“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一份主业+一份精通到可以作为职业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让你变得更加不一样”有专家表示,拥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组合将成为新的就业思路。

(摘编自尹晓燕《新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工人日报》2020年6月3日)

材料二: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副业,就此,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职场青年进行了调查。

主业和副业的关系

发展职场B计划

先做好主业,再发展副业

71.4%

根据个人优势,选择B计划

58.2%

主业是基础,依托主业发展副业

50.2%

不影响主业前提下做副业,平衡好两者关系

54.8%

两者之间无明显区别,可互相取代

31.5%

做好A计划和B计划的职业规划

44.4%

两者会有矛盾,互相影响

8.3%

理性选择,不盲目跟风搞B计划

40.2%

尊重职场规则和契约精神,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18.0%

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负责人蒋建荣认为:“今年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年轻人的职业观也有变化。有些人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稳定性不高,或想要为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发展副业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他们在积极主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摘编自孙山《如何处理主副业关系?》,《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30日)

材料三:

下了班开网约车、当代驾,业余时间开网店、当主播,见缝插针创作文案、做视觉设计……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兼职就业、副业创业正悄然被更多人接受。不仅年轻人积极参与,不少中年人甚至退休人员也兼职、搞副业。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意见,鼓励“副业创新”,正式为兼职和副业“正名”。意见明确,要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在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的背景下,提倡“副业创新”不仅有利于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也能有效为经济发展贡献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就业总量压力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形下,通过灵活就业、兼职、副业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各种机会利用起来,有利于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利用信息技术,将碎片化的时间与碎片化的任务高效对接,大大降低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门槛,对全社会来说,有利于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不少单位并不乐见员工开展副业。这就需要观念的协调与法治的跟进,既要对影响本职工作的做法“亮红灯”,让精于主业、干好主业成为共识;也要为个人可支配时间“开绿灯”,优化做兼职、搞副业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随着兼职、副业增多,劳动者将在多雇主、跨平台间就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劳动者做兼职、搞副业时的社保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报酬、休息和职业安全等权益。

(摘编自李心萍《副业也有大能量》,《人民日报》2021年01月08日)

  1. (1) 下列对副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副业是相对于主业而言的,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其余的工作。 B . 副业的日渐流行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新业态的形成以及社会变局都有关系。 C . 副业不仅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也有利于增强本职工作的稳定性,还有利于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 D . 副业创新对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实现人力资源更高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可知,大多数职场青年对发展副业持肯定态度,也有少数人认为发展副业会影响到主业,甚至有违职业规范。 B .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可知,多数职场青年对主业和副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能权衡好二者的关系,做出合理规划。 C . 副业创新大大降低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门槛,加上对员工发展副业会影响本职工作的顾虑,一些用人单位并不赞成员工开展副业。 D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意见,鼓励副业创新,为兼职和副业正名,这会使副业创新拥有更好的前景,副业创新将大有可为。
  3. (3) “面对新的就业形态,全社会都要做好准备”,要做好怎样的准备,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异乡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凤从山岗上吹来。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他那只像娃娃的手样的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少校对我眨眨眼,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战前他是意大利剑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

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收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

“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说。他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在异乡》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海明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得英雄奖章。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名的美国士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 C .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 . 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2. (2) 小说第一段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登弘治十二年进士,使治前威宁伯王越葬,还而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谪贵州龙场。龙场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填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先讨大帽山贼,擒师富,逐议讨横水、左溪。守仁自驻南康,去横水三十里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志山及其党皆走桶冈。守仁以桶冈险固,移营近地,谕以祸福。贼首震恐,期仲冬朔降。又连破上、中、下三浰,置戍而归。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在道,疏陈用兵之非。抵浔州,悉散遣诸军,留士兵数千,解甲休息。苏、受初求抚不得,至是则大喜,遣使乞降。守仁数二人罪,杖而释之。亲入营,抚其众七万。奏闻于朝,因请复设流官 , 于田州置十九巡检司,以苏、受等任之。帝从之。断藤峡瑶贼乱,郡邑罹害者数十年。守仁伺贼不备,进破十余寨,峡贼悉平。始,帝以苏、受之抚,遣行人奉玺书奖谕。及奏断藤峡捷,则以手诏问阁臣杨一清等,谓守仁自夸大。一清等不知所对。霍韬上疏言:“诸瑶为患积年,守仁片言驰谕,思、田稽首。至断藤峡贼,阻深岩绝冈,今一举荡平。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若屈于两广,臣恐臣灰心,将士解体,后此疆圉有事,谁复为陛下任之!”帝报闻。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 , 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 B . 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 C . 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 D . 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解甲,即卸下铠甲,指武将辞免官职,也指军事行动期间暂作休整歇息,文中指后者。 B . 流官,明清时在一些少数民族集居地所置的地方官,期满调任,是相对于世袭“土官”而言的。 C . 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属于“九拜”之一,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文中表示臣服。 D .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告老”相同,文中指王守仁因年老病重而自请辞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心系边事,善于教化民夷,他为王越治丧回朝后,立即上疏条陈西北边防之事;被贬滴到龙场后,他依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族别不同的百姓,颇受百姓爱戴。 B . 王守仁善于用兵,多次平定贼乱。他先在南中地区平定了那里数十年的巨寇,又在两广招抚了叛乱的土酋,并击溃了为祸多年的瑶贼。 C . 王守仁恩威并施,不以攻伐为务。他灭贼平乱但并不崇尚武力,对桶冈的贼兵他晓谕劝降,对反叛的土药,他一开始就不主张武力讨伐。 D . 王守仁屡立功勋,却遭朝廷猜忌,断藤峡捷报传回,皇帝亲写诏书向阁臣询问,阁臣认为守仁夸大事实,而霍韬进言肯定了守仁的忠诚和功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贳其罪,令填贼,贼动静无勿知。

    ②臣恐劳臣灰心,将士解体,后此疆圉有事,谁复为陛下任之!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 . 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认为友人虽然性格冷漠但文章却韵味深远。 C . 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钱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D . 由诗题及尾联的“杨柳春风”可以推知,尾联中的“榜”是春闱的杏榜。
  2. (2) 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
6.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后赤壁赋》中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之句,这与他《赤壁赋》中描写其游览行为的两句“”相似,均反映出作者游览的随性无拘。
  2. (2) 有评家认为李商隐《锦瑟》中“”一联是由晋代文学家陆机《文赋》中“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两句联想而来。
  3. (3)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和“”两句写出了自己“口体之奉不若人”,表明了求学的艰辛。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必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_____________。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繁饰,不求华丽,体现的正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______________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______________的时代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_____________,造型简洁雅致,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得益彰          契合          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 B . 相得益彰          融合          独具匠心          休戚相关 C . 相辅相成          融合          独具一格          休戚相关 D . 相铺相成          契合          独具匠心          息息相关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B .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宋代素髹漆器沉淀出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的慢、雅生活。 C .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 D . 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
  3. (3) 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D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8. 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为何寒潮频频来袭?①:首先是北极海冰因素,其次是赤道的拉尼娜因素。②,其实并不矛盾。事实上,正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近年来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全球大气的能量是守恒的,气候变暖使某个地区持续异常高温,③,产生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更多是人为的因素,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

9. 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1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主导的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将于疫苗交付后立即分配给参与计划的各经济体。世卫组织同时呼吁疫苗生产商优先向该计划供应,并实现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新冠疫苗在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间的公平分配正成为主要挑战。他呼吁疫苗制造商通过全球新冠疫苗计划优先供应和推出疫苗,并敦促那些已订购了超过自身所需疫苗数量并控制全球疫苗供应的国家立即向该计划捐赠或发放疫苗。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

材料二:

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领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