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 B . 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 C . 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D . 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 . 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 . 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 . 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受。 B . 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C . 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 .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2. 现代文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天”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则依次编号。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长诗《天问》;两千多年后,他的后人探索浩瀚太空的梦想以“天问”为名。对科学与创新的探求,使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走进现实。“东方红一号”让我们叩响了太空的大门,载人航天把我们的足迹带进了太空,探月工程使我们第一次与地外天体亲密接触……今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中国特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以火星等行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新长征”,需要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 

(摘编自白露懿《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迈向深空“新长征”》)

材料二:

    航天技术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遥感图像的计数单位,通常指卫星拍摄一次所获取的画面,一景卫星遥感图像所包含的面积少则几千平方公里,多则上万平方公里),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达到400万余套,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50年来,中国自主研制出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已在月球背面工作16个月昼,目前性能稳定,状态良好,月球车创造月面工作最长世界纪录。远在45万公里外的“鹊桥”号中继星状态也非常好,正源源不断把月背科学数据传回地球。去年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中国受邀成为首次设立的主宾国,重装亮相本次航展。“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地面测控站负责人德米特里·扎卡柳金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进步与成就令人赞叹,希望未来能与中国伙伴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法新社也曾报道说,中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航天大国之列。

(摘编自余建斌《让航天成就更多美好梦想》)

材料三:

    对于在宇宙空间应用的芯片而言,具有抗辐射等特殊性能是必需的。因为宇宙空间环境极为复杂,大量的空间粒子辐射会导致卫星上电路性能退化甚至功能失效,对卫星造成致命伤害。抗辐射集成电路是太空探索的共性基础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以赵元富为带头人的技术创新团队,把目标锁定在自主研发国际新一代宇航用中央处理器CPU上,研发初期,CPU没有实际产品,国际上只有大致的思路和概念。以往芯片抗辐射一是给电路穿上厚厚的“外衣”,但这将使器件重量大幅增加;二是改变制造工艺,但这样投入巨大。如何低成本地研制出抗辐射芯片,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难题。1999年赵元富团队提出采用低成本的“设计加固”思路,只需利用民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通过设计环节而非制造环节就能研制出抗辐射的宇航集成电路。这样一来,抗辐射难度就全部转移到了芯片设计上,而抗辐射芯片设计又是个世界性难题。赵元富团队首先选取抗辐射中央处理器作为技术应用的核心攻关产品,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试验。为了打造可靠的“中国芯”,抗辐射芯片都要经过地面模拟太空辐射环境下的试验验证与评估。十年后,赵元富团队研制的国产CPU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出色的“中国芯”,大幅提升了宇航集成电路的国产化率。

(摘编自袁于飞《让中国航天用上“中国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不仅呼应屈原的《天问》,而且展示了后人探索太空的梦想及对科学、创新的探求,这种探求需要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接力奋斗。 B . 目前我国卫星电视直播用户已突破7000万,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可达一千亿平方公里,航天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C . 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96%,嫦娥四号着陆器和“鹊桥”号中继星状态良好,月球车创造工作时间最长世界纪录,它们把月球的科学数据传回地球。 D . 综合三则材料可见,从50年前“东方红一号”发射到今年的深空“新长征”,从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到越来越出色的“中国芯”,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变成现实。
  2. (2) 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航天50年来取得的成就。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田埂上的里尔克

周华诚

花香满径——我是说,田埂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

金银花是攀爬状,在灌木丛中开出袅袅娜娜的双色花朵。水芹的白色小花细密而整齐,从水沟里举起花束。盛大的柚子花香已然落幕,在与这个季节擦肩而过时居然还留下了一丝余香,如同用了好闻香水的女人,走后很久,房间里依然有令人恍忽的暗香。天地之间,田野之上,此刻是草木们的大房间,我要赞颂它的丰富与精彩。

两位朋友来乡野看我,我把他们带到了田埂上。我用这样的方式会客,端出大自然的果盘——蓬蘲(土话叫做“妙妙”)红彤彤的,却并不多了,只有少数几颗藏掖在叶片底下。无疑这是村庄里的孩子们巡查好几遍之后遗漏下的。我们如获至宝,摘下丢进口中,尝到了童年的滋味。酸模(土话叫“酸咪咪”)正在结它的果实,其果实薄片状,一串一串,好看极了,仿佛是直立的枝头挂满风铃。揪来一根酸模,把茎放进口中细嚼,能嚼出酸溜溜的味道,可惜它已经很老了。野燕麦(土话叫什么,我忘了),高出别的杂草一尺两尺,弯腰垂挂它的果实,这种燕麦仿佛是一种粮食,居然迫不及待在这时候率先奔赴成熟之途。我揪下野燕麦的果实,放进嘴里嚼,能嚼出甜丝丝的混合了青草汁水的味道。它的米浆像奶一样白,尚没有凝固。朋友揪了几把野燕麦扎成一束,可以用作插花的好素材。

桑葚也快要成熟了——我们在田头发现一棵桑树,上面结满果实,可惜想象中的黑紫色果实一颗都没有出现,大部分都只是有点猩红,果子口感偏酸。一只蚂蚁在桑葚枝上勤勉来回,探头探脑,我认为它已经把每一颗果实的成熟日期都编排好了。没有谁能比它更了解这些桑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霸道地摘了几颗桑葚来吃——跟对待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除了尽可能多地打开感官去感受,你别无办法。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的稻田。朋友来看我,我就把他们带到田埂上,大地田野,此刻俨然是我的居所。我邀请朋友驻足,细细聆听鸟语。鸟们的音色极为丰富,长的短的,低声部和高声部,转调,奏鸣曲,小夜曲……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这么多种类、如此繁复而长时间、这般阵容庞大的演出,很显然已经让我亲爱的朋友们震撼了。我问他们,对于鸟语乐团的演出有什么看法。他们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地说:天哪,没想到,稻田里真的有这么多鸟鸣,而且,这么清晰。是的,他们曾在我的微信里听到过鸟鸣,那是我用手机录的《十二秒鸟鸣》,很多人也听过了;但是,一旦置身于真正的原生态艺术现场,那纤毫毕现、纯洁无瑕的音色之美,足以感动他们。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任何摄录设备记录、存储、传输这些鸟鸣,都会使鸟鸣的美好损耗过半,每一只鸟儿对于自己声音细微之处的处理,有它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次发声都融入了它的半生经验。而用手机摄录和传输是对美好声音的轻慢。此时的寂静之声,唯有闭上眼睛,用耳朵来细细聆听,用心灵来触摸感动。

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如果我能像我的朋友阿乐那样,是一位鸟类摄影高手;或者像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保护区的陈声文那样,是一位植物或鸟类的专家——那么我只要远远地打量一下那些鸟儿,就能很容易地报出它们的名号,事情就会变得有趣得多。白鹭两三只,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展翅起飞,过一会儿又有两只从田间起飞,一会儿又有一只起飞,随后又降落。灰头麦鸡、须浮鸥、四声杜鹃、雨燕、树鹨、山鹨、灰山椒鸟、白头鹎等等,这些鸟,一定都是我们稻田里的常客,他们就在这个黄昏,就在我眼前这片尚未翻耕的稻田里起起落落,而我无能为力。我无法言说,无法让鸟儿感受或相信我的热切,并且(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它们似乎对我的态度毫不在意。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一点一厢情愿。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在田埂上发生的一切。我还可以告诉你,后来我的两位朋友,就在田埂上蹲下身来,他们在鸟鸣声中,在花香与果实的诱惑下,把草茎子或别的什么塞进口中咀嚼;或者把头探到草丛中间去;或者有一刻,甚至直接趴到野燕麦丛里。我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干了些什么。

但是,田埂上的傍晚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句子。里尔克说:“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这个絮絮叨叨的诗人,我相信他此刻就站在我们的田埂上自言自语,“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个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当我们来到这片稻田,就会回归到天真如孩童的状态——“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选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4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感所思,兼有向读者介绍和与读者对话的意味,能带领读者进入情境。 B . 第二段运用通感、拟人和比喻,描写金银花和水芹的花朵、柚子花留下的余香,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的蓬勃生命力。 C . 文章逐一解释田埂上各种野果在土话中的叫法,既赋予野果们鲜活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D . 文章重点描写田野上事物的纷繁动人,结尾引用里尔克的话,由实入虚,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的思索。
  2. (2) 作者说“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随后又列举了“灰头麦鸡”等一系列的鸟名。对此你如何理解?
  3. (3) 本文标题是“田埂上的里尔克”,但作者在文末才联想到“里尔克”,这样安排有何深意?试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 , 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 .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 .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 .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 .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 癸丑,属于历法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癸丑”前一位是戊子。 D . 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 . 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 . 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 . 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②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仗飞魂招楚些:《楚辞·招魂》中写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这里是写词人召唤友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主要围绕“别”行文,先写话别,再写送别,然后写别后,离情别绪贯穿作品始终。 B . 上阕前三句描写了落花、老柳等暮春之景,营造出寂静、凄清的意境,于景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C . “落日多情还照坐”一句融情于景,赋予落日人的情感,含蓄地写词人劝慰友人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D . 下阕第一句写词人跟着友人乘坐的船,直到路的尽头,这一处描写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 (2) 下阕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强调责任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以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更要有恒心。
  2. (2) 《观沧海》一诗中写水波荡漾,高峰突兀的两句“。”
  3. (3) 《卫风·氓》中运用赋的手法写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是 “。”
  4. (4) 《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5. (5) 《赤壁赋》中“ 。”两句写出了曹操南下攻打孙刘联军时志满意得的举止。
7. 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 .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 . 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 . 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 . 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 .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 .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 .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 .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 .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8.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影响我们知觉的,不仅仅是体验到的原始感觉,主有动机、态度、生理状态、个性特点         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几乎每一种心理过程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掺和”到我们的知觉之中,在我们听和看的时候,         我们的耳和眼,连同我们的全身心,以及我们的经历等,都参加了使“意思”涌现的过程。

阅读也是如此。作品的“意思”常常受阅读目的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会说“看着玩儿的消遣”,

          这也是一种目的,而且不见得是一种卑下的目的。鲁迅先生说他读书是“随便翻”,这正如“散步”或“漫步”,虽不似“赶路”之有一定的目的地,只是“随便走走”,却也有一定的范围。若干走熟的路线,途中碰到什么有趣之事,也会驻足而立,细加斟酌,而散步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多怀着这样的目的,打开书是         的。当然不排除别样的目的存在。然而,以“看着玩儿”作为目的的读者毕竟占大多数,而且他们一点儿也不用行为此感到脸红。正是这种无拘束的欣赏目的,才能使作品中的“意思”真正“文学地涌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乃至        不但    孰不知        不足为奇              B . 乃至        不单     殊不知        不足为奇       C . 甚至        不单    孰不知        不足为训       D . 甚至        不但       殊不知           不足为训
9.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I

作为深受大众欢迎的“香料之王”,胡椒的奇异功效,①                            , 还体现在它的神奇药效上。与大多数专治某种疾病的药材不同,②                            , 即便不能包治百病,至少也算是诸多疾病的克星。因此,胡椒既是一种绝佳的调味品,又是一味相当珍贵的药材。我国古代对胡椒药用价值的研究就已十分深入,在《本草纲目》等诸多医药典籍中,都有关于胡椒药用价值的记述。与大多数药材寥寥几笔的记述不同,③                

从中医的角度看,胡椒对慢性胃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疾病及遭受雨淋和感染风寒之人尤有奇效;此外,它还可通过外敷治疗疮肿。现代医学则进一步证明,由于胡椒含有多种活性生物成分,因而可广泛应用于治疗许多方面的病症。不过,凡事有利有弊,胡椒亦然。由于其性大辛大热,属纯阳之物,故有热病之人应慎之又慎;否则,动火伤气,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除了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外,胡椒在化妆品领域大显身手。由胡椒提炼而成的精油,具有净化肌肤、缓解肌肉疲劳、提拉紧致和塑身的效果。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六一儿童节当天,正在火星执行任务的“祝融号”向我们发来了祝福和问候,祝愿大家像孩子一样永远充满着好奇和梦想,还为我们介绍了它在火星上正完成的任务。

材料二:

有00后自述:学习与实践让我们懂得“一”的涵义。平凡的“一”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寻常的“一”是追梦途中必须守住的初心,从“一”开始,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走向“无穷大”的未来。

始于好奇,保持自信,心怀梦想,忠于梦想,这是许多00后的写照。当今社会,也许有人为制造的“内卷”的焦虑,有颓废的“躺平”吐槽,但00后青年自会屏蔽干扰,不迷茫,更不会“垮掉”。

请以学生代表的名义写一封演讲稿,在学校升旗周会上作“平凡的我们,追逐不平凡的梦”的主题演讲,向全校师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