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度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度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是一条山谷的名称。岑参曾经在此居住。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B . “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 . 颈联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 . “渔竿”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2. (2) 颈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 单选题
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B . 感慨之矣    系:附着 C . 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见:偏指一方,指代“我”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适应
3.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悟言一室之内 B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 渺沧海之一粟 D . 长乐王回深父
4.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群贤至(全)         少长集(都)      茂林竹(修整) B . 畅叙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交好)    山峻岭(高) C . 修短随(变化)       终于尽(至,及)  之所欣(过去,从前) D . 之于怀(比喻)       其一也(情趣)    叙时人(一个一个地)
5.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月出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 . 一毫而莫取 无丝竹管弦之盛 C .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 . 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6. 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也   ④鱼虾而友麋鹿⑤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也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 ①③④ B . ②⑤⑧ C . ③⑤⑥ D . ②④⑨
7.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 .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8. 单选题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台阁”,指尚书合,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文中泛指大的官府。 B . “城郭”,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城在“城”,外城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再”,第二次;“拜”,见面时的礼节。 D . “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人定”,夜深人静的时候,指21点至23点。
9.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3. (3)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 (1)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B . 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C . 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D . 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2. (2) 作者为什么在开篇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
  3. (3)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