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市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按要求填空。
  1. (1) ,为谁留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 (2) 五月鱼郎相忆否?,梦入芙蓉浦。(周邦彦《》)
  3. (3) 辛弃疾《登健康赏心亭》中引用典故;表达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对南宋王朝的激愤的句子是
2. 综合题
按要求选择。
  1. (1) 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张先生想发微信给远在美国生活的亲友,以下不可以用的一句是(    )
    A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 . 楼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 (2) 以下文学文化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又名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也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代表了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 .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文言笔记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课文《促织》是他的一部揭露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典型作品。 C . 歌、行、吟在诗体上都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三者并无严格区别,音乐格律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D . “总角”表示年幼,“垂髫”表示儿童,“豆蔻”指少女,“及笄”指女纸15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50岁是知天命,60岁谓之花甲,70岁谓之古稀,期颐则指百岁。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

多丽丝·莱辛

    ①与其他作家一样,我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的信件,他们打算写论文,评论我的作品。他们总是说:“请为我提供一份有关您的著作的论文清单,告诉我那些报道过您的批评家和权威的名字。”他们还要求我提供无数相关的细节,数量之多就像移民局的案卷,他们通过学习得知,这一切都是很重要的。

    ②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会回答:“亲爱的学生:你疯了。值得你阅读的书不计其数,你何必整年整月地去写一本书,甚至一个作家呢?你没有发觉自己成了某个有害体制的牺牲品吗?如果你是自己决定把我的书作为选题,如果你一定得写一篇论文——请相信我,你觉得我写的东西对你有用,这我很感激——那你为什么不去读读我写的东西,凭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加以验证,并从自己的思考中作出判断呢?别去理会什么白教授黑教授吧。”

    ③“亲爱的作家,”他们会这样回答,“我必须知道权威是怎么说的。如果我不引用他们的观点,我的导师不会给我打分的。”

    ④这是一个国际性的体制,从乌拉尔到南斯拉夫,从明尼苏达到曼彻斯特,都一模一样。

    ⑤问题是,我们对此已经习惯,我们再也看不出它的坏处。

    ⑥我并不习惯它,因为我十四岁时就退学了。有一阵子,我曾为此而难过,以为自己错过了某些宝贵的东西。如今我庆幸这次逃避。《金色笔记》出版以后,我有意对文学这台机器作了研究,调查了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制作过程,我还阅读了不计其数的考试卷,结果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教室里讲授文学课,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⑦你也许会说:你的话言过其实了,你说你没有成为这个体制的一部分,那你就没有权利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一点并不言过其实,一个局外人的反应往往颇有价值,因为它是新颖的,不会因效忠于某种特殊的教育而怀有偏见。

    ⑧这次调查以后,我不难回答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目光短浅,如此个性化,如此心胸狭隘?为什么总是计较鸡毛蒜皮,总是钻牛角尖,总是着迷于细节,对整体不感兴趣?他们为什么把“批评家”这个词总是理解为“吹毛求疵”?他们为什么觉得作家总是相互勾心斗角的,而不是互助互惠的?……事情很简单,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就是如此思考问题。能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朝着什么目标努力,并能给你以忠告,做出真正的评判的那个有价值的人,几乎总是在文学这台机器之外,甚至不在大学这个圈子里。可能他就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许是一个凭天性行事,阅读广泛,善于思考的人。

    ⑨我总是对那些花一两年时间写关于某一本书的论文的学生说:“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浏览,选择你喜欢的书,只读你喜欢的书,厌倦时就丢开,拖宕的章节就跳过去。千万千万别因你觉得必要才去读,或者将阅读当作一种时尚或潮流。记住:你二十岁或三十岁时感到厌倦的某本书,到了四十岁或五十岁时,会向你敞开知识的大门,反之亦然。不合适你阅读的时候就别读。

    ⑩记住:即便在这个人人尊重文字的年代,已经出版的书籍固然很多,但还有同样多的书没有印出来,甚至没有写下来,因此,历史,甚至包括社会伦理,都是凭口述的故事传承的。那些只凭写下来的文字进行思考的人(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只能在培养这种人时有所作为),其实已经丢失了他们眼睛所见的一切。例如,非洲的真实历史依然掌握在黑人说唱艺人和黑人史学家、医生等智士贤达手中,这是一部口传的历史,白人无法掠夺它。

    ⑪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因此,千万别让书本成了你的主人。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懂得,你在一本书或一个作家身上花了一两年时间,这只能说明你所接受的教育很糟糕。他们本来应该教你按自己所好广泛阅读,你本来应该凭自己的感性选择你需要的书。这也正是你需要提高的地方,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引用他人的观点。”

    ⑫但不幸的是,人们总是很迟才会这样做。

【注释】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 (1)     第⑦段加点词“偏见”在文中指的是
  2. (2) 第⑧段作者列举了“心中的疑问”,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以自身感受为依据,解释作家为何很难得到真正的评判。 B . 用一连串的疑问,有力证明自己退学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C . 与前文呼应,体现作者对学校教育的思考,有现实意义。 D . 一连串的疑问集中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引人深思。
  3. (3) 下列对第⑾段画线句“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的理解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A . 传承真理不仅要读写下来的文字,更要读口述故事。 B . 传承真理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书本控制阅读者的思想。 C . 真理只能留在人的心中,无法用写下来的文字表达。 D . 真理无法被真正传承下来,只能通过口头方式表达。
  4. (4) 根据文意,概括阅读的有效方法。
  5. (5)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白雪红灯的年

迟子建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 , 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 , 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⑥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⑦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⑧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⑨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⑩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⑪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⑫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⑬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1. (1)     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2. (2) ③④两段描写了我对针织品的红色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从表现手法上作简析。
  3. (3) 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4. (4) 有人评价迟子建的文字含蓄隽永,请结合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5. (5) 文题“白雪红灯的年”内涵丰富。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望处雨收云断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1. (1) 这首词的词牌应该 (    )
    A . 沁园春. B . 水调歌头 C . 玉蝴蝶 D . 踏莎行
  2. (2) 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望处”三句写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舒朗,风格接近柳永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 B . “晚景”两句表现了宋玉悲秋的情怀和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词人的共鸣。 C . “水风”两句描绘萧疏衰飒的秋夜景象,使人自然而然产生凄清沉寂之感。 D . “烟水”句迷蒙浑阔,写出词人因思念而产生茫然的感受,情景交融。
  3. (3) 下阕画线句借景写怀,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 (1) 写出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帝不豫       ②安石其助己

  2. (2) 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与盗物民家有矣(  )

    A.缝隙     B.间隔      C.差别      D.短暂的事件

    劫禁物法(    )

    A.比较     B.比照      C.核查      D.勾结

  3. (3) 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B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C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D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4. (4)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5. (5) 对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一事,对曾公亮的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公亮认为不应与契丹过分计较,容易引起边地事端。 B . 曾公亮认为萌芽状态不加以遏止,今后此地的将领就无所适从。 C . 曾公亮建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可以相安无事。 D . 曾公亮建议派智勇双全的赵滋去晓瑜朝廷禁止契丹侵渔边地的旨意。
  6. (6) 最后一段写出了曾公亮等负面的形象。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 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 , 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 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⑤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释】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1. (1)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 (2) 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人”指河东元某,表达恭敬之意。 B . “子”指娄公,表达敬佩之情。 C . 朋友李氏认为娄公清廉高洁,有古人隐居追求的品格,无需怀疑。 D . 朋友李氏认为娄公清廉高洁,为娄公市隐斋求记,无需怀疑。
  3. (3) 作者答应为娄公的市隐斋作记的条件是什么?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的真隐士。 B . 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 . 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 . 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5. (5)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8. 写作题
作文

有人说,人生没有回忆如同没有活过,而没有忘却往往又活得太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