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4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4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中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滟滟微波的西湖中,眉目娟秀装束淡雅的发船娘,唱着轻柔动听的越剧从碧水深处缓缓而来,玲珑的船儿,荡开绿色的清波,让人尽享“脉含情新水绿,小船沿流画浆轻”的境界。而岸边那滴翠的绿,斑斓的花,五彩相 , 辉映成趣。桥蜿蜒,钟声悠扬,……每一处细节,都把西湖的美妆点到极致。难怪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A . wǎn  mài   jiān   zhàn B . guān  mài jiàn  jiàn C . wǎn  mò    jiàn   zhàn D . guān  mò  jiān  jiàn
2.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根据规律,每年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的初三、十八前后,都是钱塘江年度大潮讯来临的日子。 B . 人类不被人工智能打败的要决,是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C . 96岁老人在弥留之计捐出百余幅书法作品,义卖所得的爱心款将全部用于帮助抗战老兵。 D . 新媒体时代,摈弃断章取义,涵养实事求是思维,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和担当。
3.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全面二孩政策,是党和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生变化,调整完备生育政策作出的重大决策。 B . 特朗普打算在上任之后立即废除过去八年里奥巴马政府实行的大量法案,因这些法案妨害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 C . 提供高品质服务,赢得更多客户,并提高客户忠诚度,已普遍被企业界验证为构筑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D . 电影《血战钢锯岭》在各地上映时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票房居高不下,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4.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的,联合国维和人员营地的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谴责和无比愤怒。 B . 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 . 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D . 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生发起为宿管阿姨献血的爱心援助活动,展现了大学生讲奉献、能担当,向更多学生传递了身边的正能量。
5. 默写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四面边声连角起,。(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予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④诸葛亮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仍要出师伐魏,是为了“”。(请选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诗句填写)

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与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是一脉相承的。

⑥白居易《观刈麦》中的“”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类似,都反映了农民劳动的艰辛。

6. 综合题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每一种经典都能开启我们思维的大门。在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中,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让我们思考科举的优劣和世态的炎凉;当鲁迅《故乡》中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时,我们怎能不去参悟其中产生“厚障壁”的原因;在《红楼梦》里香菱身世坎坷,却依然苦心学诗,如痴如醉,让我们感慨不已。

  2. (2) 根据名著,回答下列问题。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挫折与磨难,只有从容面对,努力抗争,才能获得新生。下面哪个人物可以作为讨论的论据?请选择其中一个恰当的人物,结合具体事例简述这一感悟。

    A.林冲       B.简·爱     C.格列佛

7. 语言表达
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爷爷奶奶得到两张参观科技馆的票子,因眼睛老花,看不清票子背面的参观须知,请你根据下列图中的相关信息,告诉爷爷奶奶参观前要注意的三点事项。要求表达合理、简洁、得体,字数在70字左右。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野马嘴里有清泉

王宗仁

    跋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达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盛夏的中午,天空无云,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红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向导?谁啊?”我发问。

    “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可是他到底是谁呀?您认识吗?”

    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是野马。”

    我们一听泄气了。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野马能当向导么?”

    “怎么不能?!”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停了停他又说:“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野马嘴里有清泉!”

    说得有理。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看清了: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大家似乎听见了吱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尥蹄子,没影儿了。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我们立即去追。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一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开始!”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望柳池。

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乌语花香。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爱给它起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

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选自2016年第3期《小小说选刊》)

  1. (1) 请概括选文主要内容。(不超过35字)

  2. (2) 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划线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极了。

    ②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了吧!

  3. (3) 请联系全文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 (4) 巴图大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

白岩松

    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用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为巴赫而著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17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着急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些就是“无用之有用”。

    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100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们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

(选自《白说》略有删改)

  1. (1)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

  2. (2) 文章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根据文章第4自然段内容,解释什么是“无用之有用”。

  4. (4) 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句话?怎样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犹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夫俭非即吝/而吝必托之于俭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贫乞儿何异?

    粤西韦广为御史归,贫甚,居荒村。故人按部,广意其必来访,无所得馔 , 自渔于江。故人至,驺从既过,广登岸即 , 逾后垣入,衣冠肃客,客曰:“公何汗流渍发?”广曰:“适在近村,闻公至,竭蹶趋迎故耳!”左右窃笑曰:“绝似江中打渔人。”

    郑余庆极清俭。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讶,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众腹己枵。余庆呼左右曰:“分付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众相 , 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下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又尝与客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就地取食之。

(节选自冯梦龙《古今笑·贫俭部》)

【注】①子犹:冯梦龙,明代文学家,著有《古今小说》等。②馔(zhuàn):饮食;③驺(zōu):掌管车马的人;④枵(xiāo):饥肠辘辘;⑤缘:边缘;⑥舂爨(chōnɡcuàn):舂米做饭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故人至(突然) B . 广登岸即(跑) C . 众相 , 以为必蒸鹅鸭之类(猜测) D . 之选择,当是未饥(你)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夫俭非即吝/而吝必托之于俭。 B . 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夫俭/非即吝/而吝必托之于俭。 C . 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夫俭非即吝而/吝必托之于俭。 D . 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夫俭非即吝/而吝必托之于俭。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贫乞儿何异?

    ②又尝与客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就地取食之。

  4. (4) 把文中三个人物(韦广、郑余庆、王罴)的事例都归为“俭而吝”,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例加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