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四 9《屈原列传》  一课双练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学段四 9《屈原列传》  一课双练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 )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但屈原也因此( ),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 )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曾( )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附会  面目全非  心安理得  困惑 B . 附加 似是而非 心平气和 困惑 C . 附会 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 疑惑 D . 附加 似是而非 心安理得 疑惑
  2. (2) 文中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举出此类句子,并指出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出四个即可。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则接宾客       遇:遇到 B . 其功    伐:自夸,炫耀 C . 道德之广崇    明:阐明 D . 使使秦受地    如:到
3.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邪曲之害公也 B . 蝉蜕于浊秽 C .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离骚”者,犹离忧也 B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 . 厚币委质事楚 D . 竟死于秦而归葬
5.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遂自投汨罗死   其后楚日 B .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 .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徒者   郯子 D . 其弟子兰为令尹   相如既归,赵王为贤大夫
6.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 .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7.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的句子是“?”
  2. (2) 《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
  3. (3) 《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极大,列举的虽是近事,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
  4. (4) 《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
  5. (5) 《屈原列传》中,写屈原洁身自好且出污泥而不染的句子是“,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B .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C .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D .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 . 群臣皆贺,陈轸独                           吊:悼念死者 C . 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 . 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 . 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 . 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 . 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5. (5) 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的土地呢?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屈原庙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释】①惟:句首语助词。②伊:你。③处:决定。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同“誓”。⑥九关:九重天门。⑦要:总结,概括。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 .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 .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 .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 . 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义同史册。 C . 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 . 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对人的尊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 . 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 . 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 . 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②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5. (5) 从这篇赋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