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按要求依据教材填空。
  1. (1)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2. (2)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
  3. (3) 《论语》中,孔子因子贡之问对“恕”做了解释:
2. 综合题
按要求选择。
  1. (1) 小杰要为上海新修的一座红色革命纪念馆撰写楹联,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
    A . 仰高山牢记使命,行景行不忘初心。 B . 日暮烟霞尤绚烂,岁晚橙桔更芳馨。 C . 清襟吞吐卷大海,妙笔纵横挽昆仑。 D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2) 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 . 历尽劫波后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B . 我们科技公司竟缺乏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C . 老师既表扬了我的优点又批评了我的毛病。 D . 若不学好语文,就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辦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 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⑤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二十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

 

乙  《大学》(节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 (1) 以下对甲文“检验”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检验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性的评价认识的活动。 B . 检验的词典概念义是:检查、验证、鉴定、评价。 C . 检验活动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D . 检验活动的过程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相同相等的。
  2. (2) 下列推理论证方法与甲文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因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全都是发展变化的,而生物仅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三类。 B . 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C . 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D . 生物是发展变化的,因为古生物化石、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都提出有力的证据。
  3. (3) 分析甲文为什么会那样安排文章的层次。
  4. (4) 用甲文第②段的观点,阐释乙文“明明德”的根本。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菜园小记(节选)

吴伯箫

①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②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③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④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

⑤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⑥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⑦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

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⑨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枝。”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⑩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961年4月9日

乙  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②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

  1. (1) 在造句和引用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甲文第⑨段的语言运用。
  2. (2) 甲文第⑩段和乙文的写景状物反映了相同的审美倾向,请作分析。
  3. (3)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依据甲乙两文和自己读过的上海某一作家的作品(包括生活在上海的非上海籍作家的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判断和理由用发言提纲的形式写。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 (1) 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 . 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 . 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 . 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2. (2) 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3. (3) 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魏征传(节选)

①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②即位 , 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③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

【注释】①隐太子:指李建成 ,李世民朝廷给的谥号,李渊长子,太子,为李世民所杀;后文“巢”即巢王李元吉,也为李世民所杀。②即位:指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阴劝太子早为计        ②访天下事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尔吾兄弟(   )

    A.轻视    B.蛊惑    C.辅佐    D.使……争斗

    ②即而后闻(   )

    A.施予    B.宽免    C.借入    D.为……借出

  3. (3)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4. (4)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

  5. (5) 根据第③段,分析李世民“我但见其妩媚耳”这一看法的理由。
  6. (6) 以第①②段为例说明我国“史传”的叙事特点,说明两个特点即可。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魏征仕世民论 
[宋]范祖禹

       ①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若早从征言,比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士主簿,亦召王珪、韦挺于嶲州,皆以为谏议大夫。

       ②臣祖禹曰: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相桓公以霸,何哉?桓公、子纠皆以公子出奔,子纠未尝为世子也。桓公先入而得齐,非取¨子纠也。桓公既入,而杀子纠,恶则恶矣,然纳桓公者齐也。《春秋》书“公伐齐,纳纠”,称“纠”,而不称“子”,不当立者也。“齐小白入于齐”,以小白系之“齐”,当立者也。又曰“齐人取子纠杀之”,称“子纠”,所以恶齐也。是以管仲不得终雠桓公,而得以之为君。今建成为太子,且兄也;秦王为藩王,又弟也。王、魏受命为东宫之臣,则建成其君也。岂有人杀其君而可北面为之臣乎?且以弟杀兄,以藩王杀太子而夺其位,王、魏不事太宗可也。夫食君之禄而不死其难,朝以为雠,暮以为君,于其不可事而事之,皆有罪焉。臣之事君,如妇之从夫也,其义不可以不明。苟不明于君臣之义,而委质于人,虽曰不利,臣不信也。

(选自《唐鉴》卷一 , 题目为编者所加)

  1. (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能依据本文和文末括号内文字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唐鉴》是范祖禹向当时皇帝所上的表章奏疏的合集著作。 B . 《唐鉴》是范祖禹希望皇帝能以唐史为鉴而作的史论著作。 C . 《唐鉴》是范祖禹为皇帝能辨明“义”而作的断代史著作。 D . 《唐鉴》是范祖禹为考证史实、辨明大义而作的随笔著作。
  3. (3) 分析本文第②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的说理过程。
  4. (4) 综合阅读(四)《魏征传》(节选)、阅读(五)《魏征仕世民论》和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围绕“君臣之义”,为魏征写一则人物短评,100字左右。
8. 写作题
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