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填空题
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分qí的艺术;在鲁迅的深切怀念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cuì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niàng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去阅读吧,在阅读中领略美!

2. 单选题
下列字词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庇护    帐篷    琢磨    拈轻怕重    迫不急待 B . 蜷伏    分岐    禁锢    人声鼎沸    浑为一谈 C . 酝酿    废墟    嗔怪    截然不同    各得其所 D . 炫耀    安祥    粗犷    刨根问底    杞人忧天
3. 默写
理解型默写

小金同学对背诵很有心得,他总结自己的经验,对七上语文教材背诵篇目整理归类如下。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1. (1) 请运用纠正易错字的方法,选择正确的选项。

    意象辨析法

    ①()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扬花:以花粉飞散表现作物开花的美好。B.杨花:以柳絮的漂泊无定寄托飘零、离别之感。

    偏旁辨析法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刘禹锡《秋词》)

    A.宵:指入夜时段    B.霄:指天空云霄

  2. (2) 请按照写法提示补全句子。

    比喻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对仗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想象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典故

    ④强欲登高去,。(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3) 请根据内容提示填写诗句。

    ①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启发我们:对别人的缺点要引以为戒。

    ②诸葛亮《诫子书》一句“”,告诉我们,只有恬淡自然,宁静专一,才能不迷失方向,达到高远境界。

    ③谭嗣同《潼关》中一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 单选题
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B . “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两句中,“尊”和“家”分别是敬辞和谦辞,“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C . 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D .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以病残之躯完成了《病隙碎笔》。课文《秋天的怀念》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5. 名著导读
名著学习
  1. (1)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的“”事件和“”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的想法。
  2. (2) 《朝花夕拾》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散文集。下列对这部名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借由这组散文,我们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 . 在《范爱农》中,鲁迅追述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在东京,听闻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赞同“我”的主张。 C .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两句中的“她”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阿长,她是鲁迅的保姆,是一个为人热心、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 D .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长教育的反感与批判;《无常》通过将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作对比,深刻地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3. (3) 《朝花夕拾》中还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下面句子写的是谁?

    请任选其一,写出人名并结合具体情节对该人物的形象予以评价。

    【甲】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是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6. 现代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完成各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 (1) 选文讲述了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

    ③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2. (2) ①品读第⑧段划线句子,结合标点从语气角度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②品味“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凑”的妙处。

  3. (3) 全文多次描写老海棠树的目的是什么?
  4. (4) 文章最后一段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请简要回答“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是什么?
7. 现代文阅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各小题。

北极下起“塑料雪”

    人们心目中洁白无瑕的北极下起“塑料雪”,这是怎么回事?

    据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北极发现了塑料微粒的踪迹,数量之大令人震惊。尽管北极人迹罕至,但每一升雪中大约有超过1万颗塑料微粒。这意味着,即使在北极,人们也可能从空气中吸入塑料微粒,而目前塑料微粒对健康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北极惊现塑料微粒

    塑料制品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它们会降解成大小不等的塑料微粒。一般而言,塑料微粒的直径小于5毫米。这些塑料微粒在陆地上比比皆是,也被发现存在于河流和海洋中。但如今,科学家在洁白无瑕的北极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

    据美联社报道,来自德国和瑞士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在北极的雪中发现了大量塑料微粒,同时还发现了橡胶颗粒和纤维。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进展》杂志上。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研究人员采用一种低技术含量的方法,用一把勺子和一个烧瓶,从北极、德国北部、巴伐利亚、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以及北海的黑尔戈兰岛等地收集了雪样本。

研究人员利用专门分析程序,对雪样本进行检测。在所有样本中,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雪样本的塑料微粒含量最高,其中一个样品每一升雪中含有超过15万颗塑料微粒。相比之下,北极雪样本的污染程度虽较低,但数字仍触目惊心:该样本来自格陵兰岛东部弗拉姆海峡的一块浮冰,每一升大约含1.4万颗塑料微粒,在分析的雪样本浓度中排在第三位。

    “尽管我们预计到会发现污染,但塑料微粒如此之多依然让我们震惊。”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研究人员梅勒妮·伯格曼如此说,“很明显,雪中的大部分塑料微粒来自空气。”

经大气层“长途转移”

    北极被视为地球上最原始的环境之一,塑料微粒是怎么到达北极的呢?

    研究人员认为,塑料微粒被风吹来吹去,然后通过某种目前尚未明确的机制,通过大气层进行“长途转移”,然后通过降水或降雪等形式,被“冲刷”下来。

    美联社报道称,新研究表明,塑料微粒与尘埃、花粉、汽车废气中的微粒一样,可随空气飘散。塑料微粒正在被吸入大气,并被带到地球上一些较为偏远的角落。研究人员推测,北极的一些污染可能源自船只与冰面的摩擦,也可能与风力涡轮机有关。至于纤维,则可能来自人们的衣服,但目前尚无法确定。

    挪威大气研究所的苏菲博士认为,一些颗粒污染是局部的,一些则是从远处飘来的。“在我看来,我们正在分析和监测的大部分污染物,是从欧洲、亚洲和世界各地远距离‘运输而来的,其中一些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活着的动物都具有威胁。”

    “我們不得不问,”伯格曼呼吁说,“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塑料包装吗?我们使用的涂料中需要所有的聚合物吗?我们能设计出不同的汽车轮胎吗?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潜在影响引发关注

    挪威科技大学生物学家马丁·瓦格纳表示,研究结果显示污染物浓度数值较高,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他们能够识别小至11微米的塑料微粒——这比人类一根头发的直径还要小。

    “这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更大的塑料微粒,”瓦格纳说,“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大大低估了环境中实际塑料微粒的含量。”

    “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表明,大气运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会带着塑料微粒四处移动,并且可能是长距离和全球性的。”瓦格纳补充说。另外,雪可能是塑料微粒的重要储存器,融化时会释放塑料微粒,这一点以前从未被研究过。

    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塑料微粒对环境的影响,但目前科学家尚未确定塑料微粒可能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什么影响。研究人员提醒,作为污染源,塑料微粒在空气中的分布一直被忽略,但是,“我们真的需要知道塑料微粒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呼吸时吸入的空气”。

    这一最新研究对那些认为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的人来说,可能十分沉重。当地一名居民说:“这让我十分伤心,之前是海冰里有塑料,海水和海滩上有塑料,现在是雪里有塑料。在这里,我们每天目睹它的美丽,看到它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看到它被污染,这让人痛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家在北极积雪中发现了大量塑料微粒,北极不再是一片净土。 B . 虽然相比阿尔卑斯山脉积雪来说,北极地区的微塑料含量相对较低,但仍然构成了污染。 C . 塑料微粒在地球几乎无处不在,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D . 由于技术原因,研究人员很难识别更小尺寸范围内的塑料微粒。
  2. (2) 结合全文,说说塑料微粒是如何到达人迹罕至的北极。
  3. (3) 文章大量引用了科学家和当地居民的言论,结合两处划线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4) 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你看到了哪些曙光?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2014年,在经历24小时的绝食杭议后,梅拉蒂,维森和伊莎贝尔·维森被警察护送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省长办公室里。当着姐妹俩的面,省长大人签下了“巴厘岛在2018年实现‘零塑料装’”的承诺。这一年,梅拉蒂13岁,伊莎贝尔11岁。

        事后,维森姐妹曾在国际会议的一场演讲中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巴厘岛的居民和游客一天制造出68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其中塑料袋的回收率小于5%。在备受人们青睐的塑料制品面前,维森姐妹得到的承诺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但维森姐妹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然省长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但是她们在2012年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起初看起来像过家家游戏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一场致力于抵制塑料袋,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国际运动。

        维森姐妹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领导组建了17支并肩作战的团队,其中包括今年1月她们刚刚去过的上海。她们向台下上百名中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她们的鼓励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并成为“告别塑料袋”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分支。“我们小孩子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25%,但我们才是100%的木来。”维森姐妹如是说。

    (摘编自王子凯《向塑料宣战的年轻人;用绝食抗议换来省长承诺》)

8. 诗歌鉴赏
古诗词阅读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①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以诗歌赠答。②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亡故。

  1. (1) 诗歌首联通过回忆,叙述了诗人的遭遇。颔联采用的写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 (2)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与洒脱,与《秋词》一样,同为刘禹锡在被贬谪期间所作。请你结合划线诗句,试作简要赏析。
9.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完成各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期日/中 B . 对/子骂父 C . 故人至/暮不来 D . 令人/求故人
  2. (2)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而去

    入门不

    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 (4) 甲、乙两文中体现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10. 语言表达
“雨”在四季有不同的美感,有人说“春雨缠绵,夏雨痛快,秋雨凄美,冬雨凛冽”,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某一季节的雨,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特点。

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