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调研测试试卷

海南省海口市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调研测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比如1949年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但文学史却一般不以“乡土文学”视之,而是称之为“农村题材创作”,主要原因就是文学史家们认为这类作品往往只是从为政治服务的立场出发,成了单一地反映农村中阶级斗争或“两条路线斗争”的工具,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相比其“乡土性”变得模糊不清。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重新启动并且步入快车道,城市空间不断拓展而乡土空间日益萎缩,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乡土文学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这样的论断也时有耳闻。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因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过分强调,而使乡土文学的内涵被抽空、发展遭到停滞的话,那么这种停滞还只算是乡土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点“曲折”。而当乡土社会开始向城市社会转型,乡土文学面临的危机就似乎切切实实前所未有的深重了。

(摘编自史建国《乡土文学的危机与契机》)

材料二:

当下,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或农村(乡土空间),正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萎缩,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实世界中乡土空间的萎缩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乡村和城市作为一种对立的空间而存在,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人们在城市受到伤害,希望回到乡村疗伤,这是审美怀乡式小说书写惯用的模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之所以呈现出美好的特征,原因在于作家美好的回忆光环。和普通人一样,作家远离了童年成长的村庄,在城市里历经艰辛,再回忆起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故土,自然想起的全是关好的记忆。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记忆。中国文学史上大多数学者也对乡土记忆书写持批判态度,王鹏程提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这种呈现用想象代替观察的写作使得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丁帆也认为,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者忘记原有的文明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狭窄。

片面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会使得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被掩盖。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并不见得只有美好,作家笔下的乡村与乡村里的人曾被当作“落后”“封建”“保守”的代名词,有时又是犯人用来逃避法律制裁的“绝佳”场所,是藏污纳垢之地。其中有因为穷困被迫典妻的丈夫,有“冥婚”习俗下出嫁的菊英,有封建迷信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有落后、爱计较的“小腿疼”和“吃不饱”。鲁迅也有不少作品揭露乡镇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如《离婚》里想要离婚的爱姑,她大胆抗争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终究败给了封建族权、夫权。

城市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空间而存在,它将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内。这些现象在城市未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乡村,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动进了城市,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碰撞。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从来都以冷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所以城市较之乡村来说,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当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乌托邦”的建构,给自己困顿的心灵提供适时的慰藉。不同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姿态去批判城市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乌托邦”式的写作是为心灵提供一个避难所。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逝只是其外部表征,更重要的是随着地理空间消逝后,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消逝。赫姆林•加兰认为,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种文化冲突中,乡土小说作为调和而存在,以此来完成从乡土到城市进程中的情感转换。乡土书写者代表了与他们有着相同身份认同困境的一批人,其作品以一种“精神还乡”的姿态来回望故乡,他们并不是意欲与社会进步对抗,相反,是希望在剧烈的城乡冲突中给精神层面增加设置一处缓和带,使得冲突不会太剧烈。乡土记忆写作站在弱势群体一方,通过创建“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空间流寓者的身份认同困境。

(摘编自张郁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挤压着乡土空间,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日益萎缩,“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的论断也日益成为现实。 B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思想过分强调,农村题材创作政治性太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不属于“乡土文学”。 C . 政治和文学有着天然的对立性,历史已经证明,在乡土文学中注入政治的元素,乡土文学的内涵必然会被抽空,发展也遭到停滞。 D . 审美怀乡式小说常以“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的模式进行书写——当人们在城市受到了伤害,就希望回到乡村疗伤。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对立的空间,如果乡土文学不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就不会被掩盖。 B . 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的弊病被作家们描写得淋漓尽致,城市文学的兴起可能助推了作家们对乡土美好记忆的叙写。 C . 城市比乡村显得更加混杂、丑陋,因为富贵与贫穷等对立现象流进城市后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且城市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 D . “乌托邦”的建构,是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心灵的避难所。
  3. (3) 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材料二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格非《望春风》中的儒里赵村是温暖、甜蜜的所在,但改革开放后,村庄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B . 鲁迅《离婚》中乡下想要离婚的爱姑,大胆抗争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终究败给封建族权、夫权。 C . 刘庆邦《到城里去》描述乡下人进城艰辛谋生,顽强拼搏于社会底层,从事极卑微、危险的职业。 D . 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里,叙写因城乡的隔阂与矛盾,两位忠厚老实的挑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 (4)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辩证地看待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清算月亮

林语堂

左派文人反对风月的文章,竟“把月亮一笔勾销”。因此我必须为月亮辩护。我生怕的是,如果中国人全部失去了欣赏月亮与夏日清风的能力,那么中国之为国也必将变得更为狭小、粗劣与物质主义了。现在竟有人把看中秋月与吃月饼,认为是“封建的”与“反革命的”,由于月饼是中国的,所以也便是旧式的,而与一个女学生去吃瑞士的巧克力牛奶糖,却是“进步的”与“革命的”,因巧克力糖来自西方。让他们去吃巧克力糖吧,这些聪明的青年人。他们可以不去理,但是月光却要照在他们身上,并且继续不断地照着他们,静寂无声,不图自卫,终有一天它会得到他们的心。除非他们确是迷失了灵魂!

因此想把月亮清算,不能像那些青年作家想得那样容易。陶渊明、苏东坡、李白、杜甫虽为左倾分子所不容,也不能就把他们一笔勾销。左倾分子称之曰“毒”,但是只要中国一日忠于自己,忠于它自己的天赋才智,那么陶渊明与苏东坡就一日不会被人勾销。据我所知道的,那些左倾分子,就连陶渊明或苏东坡的诗也没有读过。他们说这些作家是“封建的”“有闲阶级”“不面对现实的”士大夫。陶渊明歌曰:“采菊东篱下”,“鸡鸣桑树颠”。苏东坡歌曰:“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果也封建至极矣!江上清风与山头明月只属资本家有闲阶级所有乎?唯有资本家之鸡方立于桑颠上乎?雄鸡桑树果不属于“现实”之世界乎?事实是如此的,陶渊明与苏东坡已经进一步,不再去谈大众平民——他们自己已经变成平民,思想行动与农夫同感。

因此,不能把月亮一笔勾销。还是让我们把月亮这问题,去一劳永逸地勾销了吧。中国的诗文与浪漫人物,和月亮全有连带关系。这派浪漫人物,西方尚未之闻。

中国的浪漫人物与西方的浪漫人物不同。西方的浪漫人物表示一种强烈冲动的情感,中国的浪漫人物则表示一种恬淡幽静的状态,不过他们是把内在的热烈情绪隐藏起来。中文名之为风雅,意思含有艺术化的培养,对诗歌的喜好,畅达无忧的人品,不贪钱财的心理,喜爱交游朋友,憎厌官场。《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与他的朋友,在萧爽楼中就是最合风雅的人。沈复描写他的朋友如下:

萧爽楼友朋之间,有禁止四事:第一,谈论他人之升官晋爵;第二,闲谈诉讼与时事;第三,讨论科举之八股文章;第四,赌博。凡有犯此一条者,得罚酒五斤。但尚有四事不禁止:宽宏、浪漫、自由不拘和安静。

这些朋友们都耽于诗赋、绘画、饮酒,但不行之过度,并且喜欢郊游谈话。他们最喜欢在月下小酌晚餐。他们虽然贫穷,不以错过为怀,但都是快乐的,并没有去做资本家的走狗。中国的浪漫人物对于财势,向来都感到强烈的厌恶,他们饱经世态炎凉,就连一个势利的和尚也不齿的。

但是这种中国历史中的浪漫人物在国家危急之时,都是勇敢不屈出名的好汉。苏东坡、白居易、袁枚、郑板桥(那个怪才子),还有袁中郎——不一而同的,他们遗留下来史迹,比满口仁义的孔教徒要清白得多。他们执政为县吏之时,乃是人民的真正“父母”,离任之时,农民夹道跪,感激涕零。“嘿,你写的歌女诗赋如此之多,而人民诗赋则如此之少!”一个标榜孔教的人嘲笑着白居易这样说。在表面上看来,孔教徒关心于人民的福利,但是白居易为官清廉,孔教之徒则并不如此。十七世纪著名的批评家金圣叹、袁枚、郑板桥,犯有渎君之罪名。但是不能忍受贫民之被压迫者乃为金氏,当朝廷征收苛捐之时,鼓动农民造反与他的朋友在孔庙相对而哭者亦为金氏,是以终于就义就死。协助贫民反抗朝廷者为金氏,而非之“侮君之罪”置他于死地为高官。那个高官的灵魂征收苛捐,得以安然,皇帝死后之灵魂,亦得安然。不论在什么时候,我喜爱月亮而憎恶这种伪装忧国的孔教徒。

文本二:

文学革命以后,既以说话行文,自然要演出以闲谈说理笔调一派,在谈话之中夹入闲情及个人思感,此即吾所谓个人笔调。但吾不大与时人同意,唯有西洋祖宗才算祖宗,唯有哈尔滨小品才算小品。于是此小品文遗绪之问题便发生了。中国古文中虽少好散文,却也有不少个人笔调之著作。若用另眼搜集,倒也有趣。在提倡小品文笔调时,不应专谈西洋散文,也须寻出中国祖宗来,此文体才会生根。其搜集标准,亦不尽以古时所谓小品为标准(如柳宗元之讽喻小品《三戒》等),而当纯以文笔之闲散自在,有闲谈意味为准。如屠隆《冥寥子游》一类,与十八世纪之Sterne相同,叙事夹入闲情,说理不妨抒怀,便悲涕与笑声齐作,忧愤与幽逸和鸣。总之,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此量吾所谓理想散文。

(有删改)

【注释】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他兼通中西文化,擅长幽默散文。文本一、二均选自他的散文集《给思想一个高度》。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必须为月亮辩护”的原因,是担心中国人如果缺少浪漫情怀,中国社会将变得更为物质和粗劣。 B . 月亮是中国诗文中常见的经典意象,既有自然之美,又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是专供“有闲阶级”欣赏的风雅之物。 C . 作者用对比的写法指出中西方浪漫人物的情感差异。西方的浪漫人物情感强烈冲动,中国的浪漫人物情感则恬淡幽静,不强烈。 D . 作者《论幽默》一文指出幽默广义上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狭义上与讽刺、揶揄有别。本文幽默中有酸辣讽刺、无情揶揄。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引用陶渊明、苏轼的名句并进行连续追问,是要指出两人在远离官场后已经成为大众平民,所写诗歌与平民无异。 B . 沈复《浮生六记》记载了与友交往“四禁止”和“四不禁止”,说明中国浪漫之土淡泊名利,清高自守,追求个性自由。 C . 白居易、袁枚、金圣叹等人诗文中所反映的清廉为官、挺身为民的行为令人敬佩,而“孔教徒”口头上假装忧国忧民,令人愤慨。 D . 屠隆《冥寥子游》将叙事、说理和抒情自然融为一体,悲涕与笑声齐作,忧愤与幽逸和鸣,是古代最佳小品文。
  3. (3) 作者以“清算月亮”为题,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4. (4) 如欲以“林语堂散文的‘个人笔调’”为题写一篇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二十一年改督漕运 , 寻召拜户部尚书。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节选自《明史•李敏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B .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土/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C .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D .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漕运,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道运往京师或其他地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B . 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土地、水利、赋税、户籍、粮饷、财政收支等。 C . 宣课司,官署名。明代设于京师顺天府的税务机构,掌商业税和财产税的征课。 D . 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传统的中国城市基本都有孔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敏治边有方,效果显著。在巡抚大同时,面对外敌侵扰,李敏埋伏壮士进行突袭,擒获敌人,并且加固边防守御,从此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B . 李敏体恤军民,积极改革。先前,从山东、河南转运粮饷到大同,路途遥远、耗费巨大,李敏规定除每年必需外,均以银两代替粮饷。 C . 李敏不畏权贵,忠于职守。针对崇文门宣课司赋税被权要侵吞一事,李敏请求马文升增设御史进行监督;权贵请求空闲地及牧马场土地,他坚决反对。 D . 李敏重德轻财,兴办书堂。他平生重视德行,将自己的俸禄赠送给兄弟、故交,曾修筑书堂,收集几千卷图书,后将书院献给国家,皇帝下诏赐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

    ②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

  5. (5) 李敏针对京城庄田弊端向皇帝进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庄田的危害及革除庄田会带来的好处。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释】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 . “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 . “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 . “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2. (2) 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描写了约会时男子因女子隐藏而独自徘徊、焦急等待的状态。
  2. (2) 苏轼《石钟山记》中“”两句采用比喻手法描摹了绝壁旁千尺高巨石的样子。
  3. (3)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分别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手法来描写音乐的激越清脆、婉转、悲伤、欢乐的两句是“”。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晚,在美丽的海南崖州古城,一场题为“南溟吉贝”的大秀正在上演。椰风、海韵、秀台、模特……这场由海南本土设计师吴虹、郭凯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共同带来的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由黎锦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部分组成。作为“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的开幕式首秀,“南溟吉贝”吸引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目光,海内外众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服装设计有感兴趣的朋友,10多个线上平台的直播同步欣赏了这场精妙绝伦的大秀

“吉贝”指的是用以织就黎锦的原材料木棉。黎锦是海南黎族人民通过纺、染、织、绣等技艺纯手工制作的织物,浓缩着黎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和向往,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服饰秀的第一、第二部分中,(   );在第三部分黎锦的“未来”中,黎锦图腾符号更是被巧妙地应用到了现代服装设计中。古老的海南黎锦与新的流行色彩、面料工艺相融合诉说黎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旗袍、粗纺棉麻与黎锦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 B .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旗袍、粗纺棉麻与黎锦的融合。 C . 黎锦与旗袍、粗纺棉麻的融合,让人耳目一新。 D .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黎锦与旗袍、粗纺棉麻的融合。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歌,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①   ,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中国文人画鼻祖。

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才华横溢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不阿秉言直书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几次被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②   。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   ③   , 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臾一瞬,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让世界瞩目的成就,凝聚了一种又一种中国精神: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有“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有“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有“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有“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所凝聚的精神,一代人也有一代人所担当的使命。时值建党100周年,强国中学特拟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根据活动内容完成以下任一写作任务。

1)校团委将开展“传承中国精神,争做时代青年”大型征文活动,身为强国中学高三学子,你对以上哪种精神感触最深?请据此并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与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2)学校将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拍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为计划拍摄的短视频写一篇解说词。

3)学校将开展“民族复兴,感恩有你”大型感恩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自选一位与材料中的某一精神相关的人物,给其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