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7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诗词名句与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B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 C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 D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
2. 单选题
下列关于唐诗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B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C .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韩愈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D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3. 单选题
下列关于宋词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千古名句。 B .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欧阳修的词作,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C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D .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4. 单选题
下列关于《史记》人物名言的归属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 B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C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 D .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侯嬴)
5. 单选题
下列关于《论语》《孟子》名言的归属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B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 C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D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
6. 单选题
请在下列诗句中,找出出自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的名句(    )

A .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B .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C .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D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  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  《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  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 (1)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 . 《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 . 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 . 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 . 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 (2)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A . 《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 . 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C . 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 . 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 . 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 . 《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 . 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膑以刑徒见         阴:暗中 B . 田忌一不胜而胜       再:第二次 C . 齐将田忌善而待之     客:客气 D . 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 . 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 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人不知而不愠 D . 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刑馀之人不可                    ②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A . ①③⑤    B . ②⑤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⑥
  4. (4)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 . 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 . “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 . 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②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③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9.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 (1)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 (2)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10.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将进酒》)

  2.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3) 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4) 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

  5. (5) 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

  6. (6)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7. (7)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8. (8) 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