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训练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 (1)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2. (2) 好一个安塞腰鼓!”改为“安塞腰鼓好啊!”好不好?为什么?

  3. (3) 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2. 填空题
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

(2)隆隆隆隆的严竣的思索。     

(3)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 !

3. 综合题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1) 【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 (2) 【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 (3) 【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4. 填空题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使人想起:huì àn了又明晰、明晰了又huì àn、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dà chè dà wù

  2. (2)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容不得闭塞。

  3. (3)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mò rán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 (4)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rǒng zá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5.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 . 安塞腰鼓随着声音消失,各个舞者动作都戛然而止 C . 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一个人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大彻大悟 , 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D . 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6. 填空题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7.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 . 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成为“千园之城”。 C . 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 . 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8. 现代文阅读
拓展阅读

陕北秧歌

张亚宁

    ①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有激越大地之威。

    ②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③你瞧,七八个剽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呵,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哦,已一把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也不甘示弱,与小伙姑娘媲美,摇着、扭着、跳着……

    ④仔细听,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⑤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红与绿的扇子在姑娘们手中飞起来转起来,红与绿的丝带飘起来,观者不仅是眼花缭乱,而是眼神跟着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花折伞在后生们手中撑起来舞起来,撑起时,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时,犹如飞轮旋转。手、脚、头,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处的。

    ⑥一声惊吼,两只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坐在船舱里俊俏的姑娘唱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这边声音一落,那边的艄公接着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里九十九只船……”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你看看,那群帅气的小伙子,捧腹大笑……

    ⑦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平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只只眼睛齐聚在威武的狮子身边,整个场里凝寂一般。一个转身,狮子落地,场内场外齐声欢腾,掌声、喝彩声震荡着天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

    ⑧随即,一系列小节目开幕了。一群孩子戴着可爱的头盔,摇摇摆摆,可爱至极;跑驴背上的姑娘们时不时做个鬼脸,让你笑弯腰;一首首酸曲、一折折小戏、一个个滑稽小品……男女老少目不暇接。

    ⑨这就是陕北人死了都要扭的秧歌,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

  1. (1) 仔细阅读⑥⑦两段,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

    示例:第⑤段:扭动的男女老少,飞舞的彩扇;

    第⑥段:

    第⑦段:

  2. (2) 选文以“铿锵的锣鼓声”开头,有什么用意?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陕北秧歌分为“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形式。队员无定数,只要喜爱扭秧歌,谁都可以进入。“踢场子”主要就是表演小节目,由过去的扳“水船”、踩“高跷”等发展到现在把陕北道情、双人舞蹈、地方小戏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形式。据此可以推断,第⑤段描写的是,第⑥段描写的是
  5. (5) 本文在描绘场面时,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任找一处,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