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B)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B)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9-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填空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①,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②,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③

2. 语言表达
赵勇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资金不够,向李文借款人民币20万,双方约定月利率为1%,还款日期为一年后(2020年6月15日),赵勇向李文出具借条。借条中存在多处问题,请你找出5处并作修改。

借条

    因自主创业需要,现借贰拾万圆整,所借现金现已收到,利率为1%,2020年6月15日到期时本息一并还清。

    敬请惠存

借款人:小勇

6月15日

3.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 (2) 李白《行路难》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精神,抒发其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3. (3) 《赤壁赋》结尾写朋友听了作者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同时照应开头,极写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的句子是:“”。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虚构”一词语出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擢才》:“高誉美行,抑而不扬;虚构之谤,先形生影。”大意是赞誉有德行的人应该是低调而不事张扬的,而要刻意毁谤一个人才会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可见,就原始含义而言,“虚构”并不是个好词。

英语中“虚构”所对应的词语“fiction”有两个词义,一个是“虚构”,一个是“小说”。这与中国人对于“小说”的理解有重合之处。汉语中“小说”一词语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操着世俗的小道理去干大事是说不通的,不靠谱的。这里“小说”一词还不是“文学”和“文类”意义上的名称,而是辞令、说辞意义上的一个比喻。东汉史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了“小说”一类文体,并专就“小说家”的概念作了阐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子张》)下层官吏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就成了“稗史”和“小说”。“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所以“君子弗为”。可见“小说”作为“虚构”之物,在汉语中含有限制性的意义:是有价值但又不可信,不可信却又有“可观之处”的。在中国传统的语义中,小说作为“野史”有两面性:一是与“历史”沾边但又不可当作“信史”;二是虽为“小道”,又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所以“小说家”只是一些小人物,由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

历史上的小说家很少能够直接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更多是喜欢强调其“真实性”。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不知不觉地都采取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即假定作家是无所不知的,而无所不知的结果便是作家是在讲述“事实”或“真实”,读者和批评家也就稀里糊涂或一厢情愿地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此,“现实主义”“写实性”在作为小说的写法的同时,也几乎成为小说的标准和写作伦理。

不过也有伟大的作家,不惮于把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向读者坦白敞开。《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曹雪芹就说这是源自一个虚构的流传,言之凿凿地声明自己的小说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梦幻”之笔。他在交代《石头记》来历的时候,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先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将那块被女娲遗落的石头带入人世,化其为通灵宝玉,经过了“几世几劫”之后,这块石头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幻化成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再后来,“空空道人”发现并抄录其上文字,流传人世;而自己只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惟其如此,人们在读《红楼梦》时才会时时品咂回味其梦幻性质的滋味。

(摘编自张清华《小说诗学简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人对作为虚构之物的“小说”的理解与英语中对应词语的理解有重合之处。 B .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而言的“道听途说”的“稗史”。 C . 中国传统语义中的“小说”不可尽信,但因其出于历史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D . 历史上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多采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忽视了作品的虚构性。
  2.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中西方对“虚构”理解的比较入手,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虚构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B . 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文献,阐释了小说从辞令、说辞到“文学”和“文类”的演变过程及小说家的概念。 C . 文章最后一段举例阐明了不回避虚构性的小说反而能够让读者时时品咂回味其中梦幻性质的滋味。 D . 文章既肯定了小说创作中虚构的意义,也指出小说不可全信的一面,显示了作者论证时谨严的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多由社会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是因为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君子不为。 B . 由古代下层官吏所创作的“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史”和“小说”,明显具有文学虚构性的特点。 C . 曹雪芹交代《石头记》来历时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这说明伟大的作家不怕向读者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 D . 在阅读小说时,读者不能仅仅从作家讲述的“事实”去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还应从小说的虚幻性的角度去体味。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曾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格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绝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多处运用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 . 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 . 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格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 . 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 . 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 . 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 . 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3. (3) 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斑竹村里凤凰舞

惠敏

麦芒节气之后,我们跟随老杨进入湖北省重点贫困村——斑竹村,老杨在斑竹村驻队已经五年了,口口声声“我们村”,弄得一车人好像都是这里的村民似的,我们倒也乐意,城市待久了,会向往能让胸中裂开,盛得下光辉、雨露、清风流水的田园。

快进村口的时候,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桃毛茸茸、密匝匝地垂在枝头,像村姑们刚染的红指甲,随风撤着迷魂散。我们一行人,情绪亢奋,眼睛挂了钩子,馋得慌。活了八百多年的花栎树,伸出千万只绿掌,把影团儿铺在灰白的水泥路面上,凤起,扑扑啦啦,晃晃悠悠,扩展它老迈却旺盛的疆土。

老花栎百米开外,一农舍,一家人。

老杨熟门熟道,黄狗儿凑近摇摇带着黑尖儿的尾巴,盯住我们,它想向上吠,但瞥一眼老扬,又有点不好意思,默默地溜起墙角,远远卧住。房子九成新,红顶白墙,周周正正,朱红防盗大门敞开,立于一例的女人,所有皮肤都向下松垮垮地坠着,她老了,肩一个高一个低,花布衫挑着,觏荡荡。女人的眼睛已浑浊不清,但在看到老杨时却蓦然涌出一束先来。堂屋里堆满了粮食,麻袋清一水地摞着。女人说,里面是前天才牧的麦子,苞谷是去年的,还剩不少,眼看着地里又要拔出新苞谷了,都快没地方放了。

南漳县斑竹村因盛产斑竹而得名,本地有传说,斑竹上的斑纹是王昭君辞别乡亲之泪,是苦泪悲泪,珍贵神奇的很,可一路上却不曾得见,我心中不甘,想寻几株来看。便问女人:“现在哪里能找到斑竹呢?”女人说:“斑竹村里原来是有些个,现在见不到了,只有老林子里有点吧。”说话间,一个少年晃出来,跟我齐头,肤白,几颗黑痣挂在鼻翼四周抢眼,逗号,句号。

男孩叫瑞,几年前差一点辍学,也没少挨过命运的皮鞭。瑞7岁时,为了躲债的父亲一逃了之,母亲出走再嫁,近八十岁的爷爷奶奶氯颤巍巍扛起了爹娘的担子。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贫困像一根斑竹狠狠地从他们体内穿堂而过。我问瑞:“你现在大了,知道父母为什幺离婚吗?”瑞低头,玩手指。我为我的残酷而后悔,正准备找个开心的话题。瑞忽然抬头:“是穷吧。”他开始盯住墙角一处发呆,若有所思的样子。瑞清瘦言短,此刻,我只觉得他的内心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在往外涌,他的“穷”在屋檐下炸裂延伸,受伤后的他因失血过多而自卑、胆怯,绕着同学们走,躲着人群溜边,父亲的逃避和母亲的放弃早已泥成了一口缸,记忆拼命攒压流出苦水,死死地围住他。他没被淹死,却时常呛啦,从7岁到12岁,他一直背着这口缸,拼命地抵抗拒载,缸在路上颠簸,水飞溅出来降落在脸上,男孩成了斑竹,逗号写出12岁之前的篇章,沮丧、苦楚没完没了,这一切在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慢慢画上了句号。瑞从此多了几个爸爸和妈妈:杨伯伯、胡叔叔、谭叔叔、王阿姨。瑞被爸爸妈妈接到家里玩,走出农村去看世界,他们给瑞买书写信,还给他零花钱,空了一起看看星星聊聊天。奶奶不哭了,土坯房变成了大白房,无论冬夏,太阳都会攀上屋前的老花栎,和瑞一起追逐绿油油、金灿灿的未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每年的分红牧入足够他们画出一个金色的版图,上面种着明天和希望,他们要与它世世相守,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用凤凰作比,自然有来头。我和几个当地的中年汉子树下闲聊。他们说,这儿是宝地,有人看到过凤凰哩。我自然不信,随他们信口自嗨。老杨见我不屑,翻出手机用照片证实,因为拍摄角度巧妙,山棱棱中凤凰、风头、风翅、凤爪依稀有形,忽然明白,楚人尊凤,是骨子里的基因,是这里祖祖辈辈的基因,这似乎成了规矩,老杨是楚人,又是“村民”,护着规矩当然再正常不过了。

曾经,斑竹村的年轻人走了,他们在花栎树下出发,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便是出苦力,挣微薄的养命钱,他们也发誓再不要回到这里,这里瘦弱不堪,濒临窒息,老花栎下的家分明就是整日喉咙里卡住的土疙瘩。如今,精准扶贫让土疙瘩亮了,花了,新了,世代耕种的土疙瘩,疲惫的土疙瘩,衰老的土疙瘩,孤独的土疙瘩早已被姿仪绰约的无限风光惊醒,被村西数百亩各类培育养殖基地唤醒,被村东大大咧咧的光伏发电方阵照醒,被村中簇新的别墅里家人的欢笑暖醒。他们回来了,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掀开一轮一轮火热的生活了。初次走进斑竹村感受里有点点滴滴的痛,更有凤凰涅渠的壮烈和希冀。从古到今,人都在造心,如果说以前村人的心是斑竹,那么现在和未来,只有关玉才配镶嵌他们的心,凤凰才能托起他们的梦。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既使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又烘托了斑竹村蒸蒸日上的生活场面。 B . 文中画线句子写女人眼睛由“浑浊不清”到“涌出一束光”,形象地刻画出女人看到老杨时心理的变化。 C . 文章中瑞母亲的嫌贫爱富与扶贫工作人员的爱心接力形成了鲜明对照,凸显出扶贫上作人员的伟大。 D . 文章结尾部分以整齐的排比句罗列了斑竹村扶贫工作成功后的喜人景象,表达了对扶贫工作的赞美。
  2. (2) 文中的“逗号”“句号”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斑竹村里凤凰舞”的含义。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 , 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会齐侯夹谷。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需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季桓子将受,乃语鲁君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 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季桓子:鲁国权臣,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②膰俎:指盛播肉的祭器;也借指祭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B .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C .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D .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空,西周时为掌管天文星象的官员,位列三公,隋唐以后逐渐成为虚衔。 B . 献酬,指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主敬宾为献;宾回敬主,主饮以敬宾为酬。 C .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此处是指掌管主持礼乐的官员。 D . 郊,即郊祀,古代君主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的仪式,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治政有方。他就任中都宰一年就成为四方官员们学习的榜样,代理国相仅仅三个月就使得商贾吏民风气大变。 B . 孔子处变不惊。齐鲁夹谷之会上,他面对齐侯的威胁临危不惧,面对羞辱义正词严,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 C . 孔子率真可亲。他再度摄行相事时面露喜色,门人说这不是君子该有的表现,他直率回应是为处尊位能谦待人而乐。 D . 孔子见微知著。他看到当权者耽于女乐荒于政事、对大夫们表现出怠慢轻视之后,明白事不可为,果断离开了鲁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

    ②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苦雨

王安石

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注释】①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②京囷(qūn):储粮圆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 B . 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 C . 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洫多废的内容。 D . 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
  2. (2) 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
9.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全民提倡回归传统文化的年代,传统文化便是时尚。此言不虚。故宫从来都是时尚的——故宫收藏的《雍正行乐图之打虎篇》 , 在图上________的雍正身穿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服饰,正向一头猛虎比画,一代勤勉之君的“四爷”喜时尚的性格顿时________;在年轻人中大热的故宫日历,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________,被喻为“民国社交的头号礼物”,俞平伯就曾将《故宫日历》赠送给老师周作人,梁实秋也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提过获贈《故宫日历》一事。

博物馆不能把自己摆在高高的神龛上,而是要真正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语言重新解读、重新架构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实现迅速扩大文化传播渠道的目标。比如“玩转故宫”小程序正是腾讯开放技术能力,与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的一个导览应用。当游客使用这个小程序游览时,能精准地享受位置规划、路线查找等地图服务。此外,还有多种炫酷“玩法”如“AI对话大臣”“打卡故宫集神兽”,让传统文化________。无论是用故宫胶带装饰大牌口红成为新的时髦还是过去隐居幕后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又或是和腾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密切合作,曾经高冷的博物馆,正以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走入公众视野。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带工老板或者打架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B . 每年——特别是水灾 、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 C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D .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道貌岸然    水落石出    炙手可热    垂手可得 B . 气宇轩昂    暴露无遗    风靡一时    触手可及 C . 气宇轩昂    水落石出    风靡一时    垂手可得 D . 道貌岸然    暴露无遗    炙手可热    触手可及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使用这个小程序游览时的游客,能享受位置规划、路线查找等精准的地图服务。 B . 当游客使用这个小程序游览时,能享受位置规划、路线查找等精准的地图服务。 C . 游客在使用这个小程序游览时,能精准地享受位置查找、路线规划等地图服务。 D . 游客在使用这个小程序游览时,能享受精准的位置查找、路线规划等地图服务。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网上疯传河南洛阳某实验学校学生扔手机的视频:5名学生当着众师生的面把手机扔进水桶。事后,学校方面称:学校是允许带手机的,但是在进校后要第一时间主动交给老师保管,如果私下偷玩被发现,则学生必须亲自将手机扔到水里。有些学生家长觉得此事不妥,认为手机是私人财物,不应该就这样销毁。有些家长却十分赞同,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沉迷手机游戏,销毁手机,可以促使他们专心学习。还有家长说,比起孩子的前途,就算扔十个手机也赞同。

成祥学校为了禁止学生偷玩手机,在班会时间将该视频向学生播放,并要求各班举行班会,对此事进行讨论。请你以班干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