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 .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 . 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 . 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 . 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 . 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 .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 (3)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 . 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 .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 . 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 (4) 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彩,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最黑暗的时节。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就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晩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梦似幻。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⑪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根上,听我梦中的吃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⑫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⑬新的一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霜花!”这一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加以突出强调,点出全文描写的核心意象,作者的惊喜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B . 结尾由上文看霜花而及闻霜花,文意又深入一层。红灯笼“像是在跟我搭话”的描写魔幻空灵,给了读者更多遐想。 C .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既摹写霜花图景,更让我们窥见作者的一颗纯洁真挚的心灵,全文在整体上由虚入实。 D .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霜花之美,进入生活情境。
  2. (2) 本文的⑦〜⑩段多次写到太阳,这样写凸显出霜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作者用“寒夜生花”来喻指窗上霜花,别致之外,更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丰富意蕴的理解。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不及。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 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相者,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B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C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D . 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缣,谓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古人用黄缣缝制夏衣。 B . 诏,是指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 太祖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D . 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也指有德行、恭谨厚道的人,文中指前者。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仁浦家境贫苦,早熟懂事。母亲为他借贷制衣,他深受感动,外出立下重誓,如不能富贵显达,就不渡河回家乡。 B . 魏仁浦临危不惧,施计解困。面对后周太祖的恐惧,他设谋伪造诏书,激发军中将士怒气,帮助后周太祖化解危机。 C . 魏仁浦深受倚重,获有特权。他谙熟所辖各州军中事务,获得后周太祖信任,将魏仁浦留宫中重用,不外遣离开宫中官署。 D . 魏仁浦以德报怨,保全他人。他为官不公报私仇,还能尽力保全仇人;曾向后周世宗进言,善待战俘,不滥杀无辜。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

    ②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 (5) 魏仁浦因何事流泪?有结果吗?请简要说明。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   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 . “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苦”“羞”两字更翻出新意。 C . “路难悠悠常傍人”写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 D . 本诗写诗人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 (2) 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3. (3) 《蜀相》中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一张张文物图片、一段段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习.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形成过程。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 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丰富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 B .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还在于文物之精美。 C . 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 . 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还在于文物之精美。
  2. (2) 下列各项中,和划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老北京有“九坛八庙”的说法。所谓“九坛”是指天、地、祈谷、朝日、夕阳、太岁、先农、先蚕和社稷诸坛。 B . 作家见闻的深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自有一种纯朴之美,此所谓“入之愈深,则其言愈质”也。 C .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D . 通过认真学习总结,我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的认识。
  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液中90%的成分是水,在一定程度上,“   ①   , 血质决定体质”。有些人会通过喝大量的饮料来补充水分,然而,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益的。

大部分饮料是将饮用水、糖分、果汁或添加剂混合成一定比例进行勾兑的,一方面能够丰富水的口感和味道,起到解渴作用;另一方面,颜色亮丽的饮料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②   , 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人们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发育,诱发超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碳酸饮料中含有磷酸盐和大量二氧化碳成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钙元素的吸收,不利于人体骨骼发育,诱发缺铁性贫血等症状。此外,健康的人体多呈弱碱性,若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过多则不利于血液循环,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8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抗战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探月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在班级内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