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七校联考试卷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七校联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墨子提出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 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 . 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最伟大的思想。 D .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3) 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 “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 . “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 .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 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 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 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 “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 怎么知道我姓唐? 还知道我画画? ”“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 ”老范赞 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 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 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

褂,沾满污痕; 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 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 ”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 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  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 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  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 自然而然的 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

……

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 门,不觉双 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 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 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 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 “美,美…… ”没人 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 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 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

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 口。“老 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 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  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 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 . 到花房画过画的唐先生对花农没有半点印象,而花农不仅一眼认出了唐先生,还对他的画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 C . 老范在花房里发现唐先生嘴上的烟斗很特别,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因此在唐先生诚恳地想要把雕花烟斗送给他时,他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没有接受。 D . 第八段“秋风一吹”既指自然界的秋风,用以引出唐先生不来赏花、老范登门送花的情节;也指人情冷暖的秋天,在这样的季节里,唐先生对老范的情感像秋天一样降温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出人物名字,而是后文逐步交待。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虚化人物背景客观地突出了凤尾菊这一物象。 B . 文章开头以生动的比喻手法,描写眼前这一盆凤尾菊的形态特征,既揭示了唐先生被凤尾菊迷住的原因,又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悲愤的基调。 C .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唐先生和老范对待友情的对比,唐先生对老范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等,通过对比更好地突显人物性格。 D . 文章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布局别具匠心。虚写唐先生带学生到花房画画和老范病重去世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再想象加工的空间,文章呈现一种含蓄美。
  3. (3) 文中多次出现“雕花烟斗”和“凤尾菊”两种事物,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 (4) 请简要分析唐先生在和老范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大美和缺陷,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3.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 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 ,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鸱夷子皮: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②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③货殖:指商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 .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 . 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 .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 . 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 . 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 . 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孔子因此名扬于天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5. (5) 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4. 诗歌鉴赏
代诗歌阅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 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 .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D . 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2. (2) 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5.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2. (2) 李白《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3. (3)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6.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一部史诗级战争大片,事件的铺陈与宏观的视角(    )。电影《长津湖》 虽聚焦于“长津湖战役”这一具体战役,却是将其置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呈现。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影片所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而(    )的。当新兵伍万里在疾驰的车厢里接住年轻的女卫生员抛来的

红围巾时,当连长伍千里阻挡弟弟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本已奄奄一息的敌人时,当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时,人性的力量跳跃出来,(    )了战争的冷酷。这让影片在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有了人类的高度,也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有理由去憧憬一个铸剑为犁、再无战争的新世界!

山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用热血创造的辉煌战绩。我们珍爱和平,但是,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依然是猎枪和我们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    )!

(宋扬《山河不会忘记》,摘编自《大众日报》)

  1. (1) 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并行不悖        多元          淡化      庄严承诺 B . 并行不悖       多样         柔化     庄严承诺 C . 缺一不可      多样      淡化      铮铮誓言 D . 缺一不可          多元         柔化      铮铮誓言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B . 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C . 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D . 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7.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象牙制品,有所不同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金沙遗址的象牙均未经火烧直接埋入土中。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使用象牙的目的有所 不同,但具体为何种用途,尚无法知晓。三星堆和金沙都有面具发现,但从使用情况看,三星堆对面具的 使用更为频繁和重视。面具在古蜀国祭祀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仍需要更多研究。三星堆和金沙各发现了一

大一小青铜立人,他们都作同一种两手虚握的手势。(    )。但中空的双手究竟握着何物? 目前也是一大

谜题。我们在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仅零星发现有刻划符号,而在金沙遗址,尽管有 卜甲出土,则未曾发现 明显的符号刻划痕迹。因此,无论是三星堆遗址,还是金沙遗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蜀文 明是否已使用文字还有待更深入的发掘。

无论是三星堆遗址,还是金沙遗址,古蜀文明带给我们巨大惊喜的同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信随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工作的开展,将有更多古蜀文明的蛛丝马迹一一展现,为我们冲破萦绕在古蜀  文明面前的重重迷雾。

朱章义等《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摘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相似性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 B . 这种相似性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 C . 青铜立人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 D . 青铜立人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诗教”是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②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你读诗歌的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诗歌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