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见到这个普通的误解,曾郑重地申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论礼乐,并不沾着迹象,而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礼乐的精神是什么呢?统观《乐记》的几段话,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和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礼不可以无乐,犹如人体躯壳不可无灵魂,艺术形式不可无实质。

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乐与礼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孔子说得很明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就其诚于中者说,仁是乐,就其形于外者说,仁是礼。所以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不可偏废。

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礼记》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 神与礼的精神》

材料二:

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城。夏商周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字宙意识( 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一一摘编自宗白华 《艺术与中国社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认为,礼不是客套的仪式,乐不是管弦歌唱,礼乐不是具体的事物和行为,而是抽象的精神。 B . 一首乐调由许多不同的声音配合起来,如果配合没有条理秩序,这首乐调就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 乐中有礼,指乐的精神要通过礼的条理秩序来实现:礼中有乐,指礼的条理秩序要能表现乐的精神。 D . “生生而条理”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把这种宇宙观融入和运用到生活中,便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融贯的系统,人格是完美的有机体,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条理秩序的人,到达胜境。 B . 三代成为礼器和至宝的玉器和铜器,体现了古人希望在美的形式中,表征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文化意识。 C . 从“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可知,古人制作鼎不是为了烹煮食物,而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爱及天人合一的思考。 D . 两则材料的礼乐观有显著差异,论证的侧重点也不同,材料一侧重礼乐对教化的作用,材料二则侧重对生活的作用。
  3. (3) 下列对“礼”“乐”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一的“礼”“乐”的精神的一项是(    )
    A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 . 夫乐,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 C . 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 D .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木头的树

蔡楠

高木头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高木头的腿有毛病。去医院住院时,医生说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需要截肢。“不——”高木头在病房里大喊,“我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呢!”

医生就给他打了一支杜冷丁。医生说:“我只管你暂时不疼,但不管你以后不疼,更管不了你的生命。”高木头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其实高木头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找药,但是奇迹并没有来到高木头身边,病情愈发严重。他的脚趾开始脱落,腿肚子溃疡,肌肉开始坏死。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高木头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几万的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孩子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高木头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吗给自己喝假药?

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只有干活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高木头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开始捡垃圾。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年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白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管事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速生杨,承包费照交!”

村里和他签了合同。高木头就在苗圃场订购了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他摸着那肉,愣了一下神,然后就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高木头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堤坡上都是胶泥土,坚硬得很。手又不能像脚似的那样去踩锹,他就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高木头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在新挖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坑挖好了,高木头种上了第一棵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白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伸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从河沟里上来,水桶也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手腿麻木了,他就用下巴磕着地,头带领全身继续努力蠕动。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高木头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高木头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8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锹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波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高木头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高木头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3000多棵树,最小的也值100块呢!"

高木头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现在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这白洋河,这鱼儿,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高木头,向树林深处走去。高木头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 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削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高木头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寒光一闪一闪的铁锹后面,是高木头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树。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木头双腿被截肢以后,自杀不成,他老婆骂高木头“死都不会死”,由此可以看出他老婆的冷漠、无情。 B . 文章写高木头拖着残疾的双腿独自在堤上艰苦劳作的过程,既表达了对高木头的赞美,又暗含对其家人的批评。 C . 小说以“腿病截肢”为开端,以“捡废品包堤"为发展,以“艰辛种树”为高潮,以舍命护树”为结局。 D . 高木头转动轮椅的动作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第一次有对儿女的愧疚和不满,第二次则体现了其护林决心的坚定。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对高木头残疾的腿由粉红的嫩肉变成厚厚的老茧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形象,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 小说中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树林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烘托了高木头愉悦的心情。 C . 小说叙述高木头在艰苦的劳作中获得新生,他像爱儿女一样爱树木,为后文写高木头“舍命护树”作铺垫。 D . 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通过高木头及其儿女对树的态度的对比,展现不同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
  3. (3) 小说开篇与结尾都写高木头“以死相逼”,这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 (4) 小说原题为“高木头种树”,后来作者把题目改成“ 高木头的树”,这样更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

先生在孕时,家数见祯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先生有光。熙甫,其字也。九岁,能成文章,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以选贡入南太学。岁庚子 , 张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谓为贾、董再生,将置第一,而疑太学多他省人,更置第二。其后八上春官,不第。于是读书谈道于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岁乙丑,余文敏公当分试礼闱 , 得其文,示同事,无不叹服。既见熙甫姓名,相贺得人。廷试,入三甲,选为湖州长兴县令。长兴在湖山间,多盗而好讼。听讼时,引儿童妇女与吴语,务得其情,事有可解者,立解之,不数数具狱。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大户鱼肉小民者,按问无所纵舍。尝梦两人头飞来啮臂,若有所诉。明日,有提两人头,自言奴通其妾,辄渐以闻。熙甫令罢去,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通判顺德,具疏乞致仕,辇下诸公不为上。熙甫至顺德,为土室蓬户,读书其中,不类居官者。庚午入贺,太仆寺留熙甫纂修寺志,遂引先生为南京太仆寺寺丞。旦夕且致大用,又阁中藏书,多世所未见,方欲遍观以尽作者之变。亡何,不起矣。天下士闻者,莫不悲之。

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然先生不独以文章名世,而其操行高洁,多人所难及者,余益为之叹慕云。

(节选自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户 B . 有神护者      殆:恐怕 C . 其光天       属:连接 D . 数数具狱     数数:屡次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B . 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C . 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D . 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用以指画和记录君命或上奏内容。 B . 庚子,干支历的一年,“庚"为天干,“子”为地支。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合,用于纪时。 C .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 . 礼闱,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而得名。应考者为举人,录取者称“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归有光曾九上春官,屡败屡试,这与年少时祖母对他寄予厚望,背负着重振家声的重任有关。 B . 归有光天资聪颖,还未成年就在项脊轩苦读,后曾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其道德文章备受推崇。 C . 归有光体恤百姓,审判听讼,不用官话而用吴语,以方便百姓申诉,对鱼肉百姓的大户绝不姑息。 D . 归有光晚年获重用,任太仆寺寺丞,本想借机博览阁中藏书,不久却一病不起,让天下读书人为之感伤。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②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③熙甫令罢去,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①学堂遗迹(节选)

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②来。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注]①“故拾遗陈公”指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年轻时常在金华山观后读书。曾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后遭迫害,冤死狱中。②“仙人”,指访道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既点明了金华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金华山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 B . 五、六句视听结合、融情入景,“日色死”写出环境的死寂,“有馀哀"烘托诗人的感伤之情。 C . 七、八句写善女信男求仙访道,道观香火旺盛,与“陈公读书堂”的冷清构成鲜明的对比。 D . “石柱仄青苔”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异曲同工,都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冷清。
  2. (2) 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的《蜀道难》中“ ,”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 (2) 《离骚》中用流水比作时间,表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的两句是:
  3. (3) 柳永的《望海潮》中““三句,生动地描绘出歌舞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图卷。
  4. (4)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用“?”三句表达了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坡擅画枯木。他有一幅《枯木怪石图》,画中一根枯木盘屈倾斜,艰难向上。那远远逸出的生长的姿势,又         又危险,仿佛随时会坠落悬崖,粉身碎骨。好在画面左下角,有一怪石压一压,便得稳妥。可是,那到底是一株枯木啊。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曲折,多少风刀霜剑的打压,才愿意和懂得,落尽花朵和绿叶,只做一株枯木。瘦尽荣华,看轻名利,寄身僻远江湖,做一株沉默不语的枯木。

经“乌台诗案”一难后,东坡恰似一株枯木,心灰意冷。好在还有一片茫茫山河来安顿这株枯木,来承载他无言的落寞。在黄州,一株枯木,借文学,在坎坷世间将自己压牢了脚跟,也在大江大河、大山大岭之间,拥有了一种高度和空阔

读东坡的枯木图,分明看见,那         的冷落萧条,那一身硬骨冷对攘攘朝贵的傲岸。枯,不是衰亡,不是生命终止、永堕黑暗。枯是减法,是生命智慧。那些冷落天涯的枯木,它们有自己的姿态,有自己的立场,它们只是暂时隐藏绿色,选择         。我想,那枯木的纹理内一定还有滚热的汁液在流淌。那空空如也的枝干,不过是一处深情的         。多难也多智慧的老东坡,以白、以枯,说广大,说无穷。春心不死,枯木逢春才有意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倔强    洗净铅华    缄口不言    告白 B . 顽强    繁华落尽    默默无语    告白 C . 倔强    繁华落尽    缄口不言    留白 D . 顽强    洗净铅华    默默无语    留白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株枯木,借文学,将自己在坎坷世间压牢了脚跟,也在大江大河、大山大岭之间,拥有了一种高度和空阔。 B . 一株枯木,借文学,在坎坷世间将自己的脚跟压牢,也在大江大河、大山大岭之间,拥有了一种高度和空阔。 C . 一株枯木,借文学,将自己在坎坷世间压牢了脚跟,也在大江大河、大山大岭之间,拥有了一种空阔和高度。 D . 一株枯木,借文学,在坎坷世间将自己的脚跟压牢,也在大江大河、大山大岭之间,拥有了一种空阔和高度。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活中,很多蔬菜适合生吃,不仅味道好,________。生吃蔬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些蔬菜只有在生吃时才更能发挥保健作用,比如大蒜、洋葱。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所含大蒜素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________,但最理想的吃法是生吃。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其中的植物杀菌素具有刺激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还能祛痰、利尿、预防感冒。

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好的保健作用,________。比如,土豆、芋头、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必须熟吃,否则其中的淀粉粒无法破裂,人体不能消化。再如,扁豆(豆角)含有大量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熟吃。每年夏季都会有人因食用烹饪不当的扁豆而中毒。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菜中皇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B . 哼的那个调儿那么熟,一听就听出是过去“扩红”时候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 C . 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D .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2. (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舒乙在《柏林只爱小苹果》中曾对柏林的苹果有过这样的阐发:“不论是吃自助早餐,还是在商店里购买,柏林的苹果一律都是小而又小,绝对属于‘歪瓜裂枣’一类的,根本不像我们水果摊上卖的那样,又大又漂亮,而且外表越是漂亮价钱越贵;当然,越大越难吃,夸张一点,‘形同嚼蜡’。柏林的小苹果,样儿丑,可是真好吃,味儿冲。咬一口,啊,久违了,这才叫苹果!”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