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合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合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安在                                    ②臣未之闻也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可使有勇                                    ⑥舆薪之不见

⑦臣之所好者道也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大王来何操

A . ①②⑥⑨/③④/⑤/⑦/⑧ B . ①⑤⑨/②⑧/③④/⑥/⑦ C . ①⑥⑨/②⑦/③④/⑤/⑧ D . ①⑨/②⑥/③④/⑤/⑦/⑧
2.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君子(等待) B . 批大郤,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车骑(放弃,丢下) C . 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而夕设版焉(成功) D . 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
3. 单选题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寡不可以敌众    ②臣知王之不忍也 B . ①故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超北海 C . ①王无异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 D . 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抚四夷也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之口盛赞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这些万物灵长依然有着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在戏剧中犹疑退缩。在曹禺生活的时代,曹禺目睹了封建家族制牢笼禁锢青年的悲剧,痛感于国民痼疾对民族精神的损蚀,所以在其早期剧作中,男主人公常常懦弱犹疑,缺乏自立与自我意识,性格上也存在着类似莎翁笔下人物所具备的缺陷,甚至进一步发展深化了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戏剧主题来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几乎都以“复仇”作为叙事主线。《李尔王》中的李尔因虚荣偏信,将国土分给奸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却使忠心的小女儿流落异国。他失权后被逐,落魄中得与三女儿重逢,最终才除掉了狠毒的大女儿与二女儿。《奥赛罗》中,奥赛罗听信谗言杀害了妻子。真相大白后,他愤怒地杀死了诽谤者并拔剑自刎。莎翁通过这些复仇情节来展示善与恶、美与丑的搏击,最终赞颂了理想状态下高尚与健全的人性。受莎士比亚影响,曹禺也将“复仇”这一概念渗透在他的剧作中。《雷雨》中虽没有直接出现复仇者形象与复仇行为,但在最后一幕中上演的母子相认、兄妹乱伦的惨剧,实质上也是一种复仇结局。恐怖的轰雷、诡异的闪电,对世界中挣扎生命的打击,正是“上天”“命运”“造化”对愚昧妄行之人的复仇。

曹禺曾坦言,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技巧给予了他很多启发。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安排的一些超乎人力与自然范畴的景物或意象给戏剧带来了朦胧的色彩,如《哈姆雷特》第一幕中夜色里显现的可怖幽灵。这虽然是作者交待故事缘由的一种技巧,但却因灵异形象的出现而神秘。《李尔王》中的暴风雨,《麦克白》中神秘女巫等等,均是如此。曹禺自小便接触基督教,宗教宣教与表达上的独特方式让其在创作戏剧时驾驭莎翁的这一创作技巧更为得心应手。他曾说:“《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在场。”

当然,曹禺对这种技巧的借鉴决非皮毛式移植。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设置的幽灵意象,隐喻了当时丹麦国混乱无序、天怒人怨的惨象,并为哈姆雷特的复仇铺设了台阶。曹禺笔下的,如“雷雨”“闪电”“鬼魂”“阎罗”等物象,是人们特别是东方人观念中信奉并恐惧的物象,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与莎翁的剧作一样,不仅衬托出剧中人物矛盾痛苦的心境,还凸显了当时时代与社会对人民的毒害之重、摧残之紧,既营造出神秘的戏剧氛围,又呼应了“五四”思想启蒙、人性革新的时代主题,体现出了一位剧作家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所以曹禺被评论界曾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话剧成就代表了20世纪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摘自胡亮宇、侯业智《试论莎士比亚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影响》,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莎翁剧作中人物性格存在缺陷,所以曹禺在自己的创作中要深加工这些缺陷性格。 B . “雷雨”这一东方人信奉的物象,让《雷雨》的“复仇”主题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C . 李尔和奥赛罗虽然存在着性格缺陷,但是寄托了莎翁对高尚与健全人性的美好期待。 D . 曹禺在学习莎翁“借幽灵隐喻时代”的创作技巧后,他的运用水平超越了莎翁本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从人物性格、叙事主题、创作技巧三方面论述了莎翁对曹禺话剧创作的影响。 B . 第二段中,李尔、奥赛罗的例子论证了“‘复仇’是莎翁很多剧作主线”的观点。 C . 第三段中,曹禺之语说明了“曹禺驾驭莎翁剧作的创作技巧得心应手”这一观点。 D . 全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阐述了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诸多原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析曹禺与莎翁剧作的特点,我们发现:中西方戏剧艺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B . 阅读曹禺与莎士比亚的剧作时,读者多角度对比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C . 曹禺创作的一些戏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时代的进步,体现了作家的使命感。 D . 透过曹禺的一些话剧作品,我们能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特点和民族精神有所了解。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床治疗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主要因为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B . 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C . “妙手回春,杏林春暖”体现了中医修心养性的观念与重视人的德行修养一脉相承。 D . 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仍有现实意义。
  2. (2) 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B . “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 C .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D .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3. (3) 当下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

阿眉现在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会中学念书。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

“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

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哇。”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

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

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

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

说着哭起来。

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

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

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

到九月一号,情势十分危急,孙亚和木兰决定把阿后接回杭州来,情势若再坏,就欲归不得了。

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地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他们到了上海但是那些日子在上海,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

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

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

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慈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

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唱出军歌,那军歌的重复句子是:

上战场

为家为国去打仗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写,描述了一个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择与成长,展现了国难当头之际国人的团结与爱国精神。 B . 小说通过信件的巧妙安排,虚实结合,以实写虚,详略得当,和前文阿通想要去参军这一想法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 . 本文由点到面,由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的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小说更具感染力。 D . 小说人物形象立体,木兰开始不同意儿子上前线,后来忍痛同意,经过了艰难的抉择,塑造了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形象。
  2. (2) 衬托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它既可用类似的事物正衬,也可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反衬。请从文本中各找一例加以简析。
  3. (3) 请结合文本,筒析小说标题“抉择”的丰富意蕴。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 , 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 , 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B .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C .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D .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B . 山东,即山的东面,这“山”既可指崤山、华山,也可指太行山。文中“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C . 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后来“社稷”也就成为国家代称。 D .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要塞,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 B . 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章邯。 C . 汉王御人有道。他用封邑激励诸将投奔他,以扩大地盘;韩王郑昌不从,他就派韩信攻打,击败了对方军队。 D . 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②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②“杨叶”一作“杨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渭城”点明了分别之地。“斗酒”“垆头醉不眠”则写出了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B . “梨花千树雪”与“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 C . “杨叶万条烟”写出了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 .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酒既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2. (2) 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9.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
  2. (2) 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3. (3)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10. 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割,以趋于亡 ②石,金块珠砾 ③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之    ⑤可怜焦土             ⑥

A . ①②⑥ B . ②④⑤ C . ①③⑤ D . 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