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一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③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④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⑤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白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到了汉代,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即麦饭)到“粉食”(即面粉)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 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⑥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摘编自《筷子:饮食与文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 .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 . 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 . “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 . 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在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 . 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 . 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 (3) 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   )
    A . 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 B . 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 . 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D . 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的论据类型,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酒器皿的演变”的文章,你可能采用哪些论据?请简要陈述。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猫和警察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在城里扫荡隐藏的武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警察们会爬上警车,头上戴着会给他们一副统一而非人面貌的皮制防护帽,他们会去贫民区,响着警报器,弄乱抽屉里的内衣,折掉炉子里的管道。在那些日子里,一种折磨人的痛苦正在占据着警察巴拉维诺的内心。

②刚刚失业的巴拉维诺去当了警察。他也是刚知道那个貌似平静而繁忙的城市底下存在着一个秘密:在沿着街道的水泥墙后面,在僻静的围栏中,在漆黑的地下室里,闪闪发光的恐怖武器如森林般茂密地小心躺着,就像豪猪刺那样。警察巴拉维诺在他的市民中间感到非常不自在,他感觉,每一块下水道盖子,每一垛废物,都在守护着什么难以理解的威胁。

③一天晚上,警察跑到工人聚居区,包围了一整座房子,那是一幢外观腐烂的大型建筑。破旧的楼梯从地下室一直到屋顶,穿过这个老房子的身体,就像是有着无数分支的黑色血管。警察们上去了,巴拉维诺在他们中间,戴着叫人难以辨认的头盔,但他仍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心事折磨着。他们被告知,他们的敌人,他们警察的敌人,也就是奉令行事人的敌人,就藏在那座房子里。警察巴拉维诺从半掩的门里,惊恐地望着房间里面: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用焦虑、痛苦的眼神望着他们?如果他们中的某个人是敌人,为什么他们不可能都是敌人?

④他们下到一个低矮的房间里,一家人正围着铺上红格子布的餐桌吃晚饭。孩子们都在大喊大叫,只有坐在爸爸膝盖上吃饭的最小的家伙,正用黑色而充满敌意的眼睛,一声不吭地望着他们。“我们有搜查房子的命令。”队长说道。爸爸正在给小孩一勺勺地喂食。他先是斜着看了他们一眼,可能还有点讽刺的意思;然后就耸了耸肩,继续照料着孩子。

⑤警察巴拉维诺笨手笨脚地活动着自己修长而纤细的臂膀,把一个抽屉弄得叮咚作响;匕首?不,餐具。又把一个书包摇得轰鸣不止;炸弹?书。卧室里拥挤得无法穿行:两张双人床,三张小床垫。而在房间的另一头,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张小床上,啼哭了起来。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如果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怎么办?

⑥巴拉维诺跑到走廊里,厕所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扎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怀里抱着一只猫。他觉得应该跟小孩们做朋友,问他们话。他尝试着抚摸那猫,那猫却突然逃掉了,还不时转过身来,怀有敌意地看他几眼。

⑦巴拉维诺在走廊里大跨步地跳开了,追着那猫。他进到一个房间,那里两个姑娘正伏在缝纫机上干活。地上有着成堆的碎布头。“是武器?”警察巴拉维诺问道,还用脚拨开布料,却走不动路了,他的脚给缠上了玫瑰色和淡紫色的布料。姑娘们笑了。

⑧他转过一个过道和一段楼梯。那猫有时好像是在等他,然后等他靠过去了,它又会双爪僵直地跳走。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垫,还有一个仰卧着的小年轻,抽着烟,神情可疑。“抱歉,您看见一只猫没有?”他伸出一只手去床下摸,却被啄了一下。跳出来一只母鸡,它是主人不顾政府法令偷偷在家里饲养的。光着上身的年轻人连睫毛都没动一下,继续躺着抽烟。

⑨在一间厨房里,有一个戴邮差帽的小老头,他正在泡脚。他一看见警察,就奸笑着向他示意了一下另一个房间。巴拉维诺探了探头。“救命!”一个衣冠不整的肥太太大叫道。一向贞洁的巴拉维诺赶紧说了句:“对不起。”邮差还在奸笑,双手摊在双膝上。

⑩警察巴拉维诺穿过厨房,去了阳台上。整个阳台都被晾着的衣服挂满了,就像飘着旗子一样。他在那个床单搭成的迷宫中走着,那猫时不时现出身来,然后又贴在另一条床单下隐去了。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也许他已经与外界隔离,他的战友已经撤离了这座建筑,而他则正好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农作物囚禁起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一堵小墙上露出了头。巴拉维诺不知是怀着宽慰还是带着焦虑地看见楼梯上像蚂蚁一样攒动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他脱下了头盔:他的脸又显出了人形,那是一个金发小伙子消瘦的脸庞。

⑪“一步也不要走了,”一个声音说,“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

⑫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蹲在一扇窗户前的台阶上,拿着一份杂志,用感冒的声调吃劲地读着。

⑬“手枪?”警察巴拉维诺说。他抓住她的手腕,就想要把她的拳头打开。她刚动了一下胳膊,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院跳到空中,龇着牙,冲着他扑来。但警察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

⑭巴拉维诺听见了口哨声,还有发动机的隆隆声:警队正在离开这建筑。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警察巴拉维诺在搜查过程中神经高度紧张,不放过任何一个普通的人和物,完全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B . 随着猫的出现,小说的情节由搜查武器变为追逐一只猫。这个变化暗示着在大楼中所谓“扫荡隐藏武器”的行动不过是一场闹剧。 C . 全副武装的警察巴拉维诺被民众无视、嘲笑、捉弄,甚至被一只猫弄得狼狈不堪,表达了作者对巴拉维诺这个无能警察的批判。 D . 第④段从“爸爸”的神态和动作可以推断,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并试图反抗的革命者,这样的人在大楼里是处处可见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被搜查的民众全都镇定自若又心怀敌意,拿着搜查令的警察们却草木皆兵乱作一团,这种反差产生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B . 巴拉维诺满心怀疑的武器不过是餐具、书籍等,阳台上晾着的衣物成了“囚禁”他的迷宫,臆想与现实形成颇具意味的对比。 C . 小说中的头盔富有象征意义,一个善良小伙戴上它后变成了奉命行事荒唐可笑的警察,暗示了人在特定场景下被异化的现象。 D . 故事发生在贫民区一栋大楼里,这是对社会局势“横截面”式的表现,这个特定的环境有利于作者延迟情节进展,形成波澜。
  3. (3) 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

    ①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

    ②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4. (4) 本篇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一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 , 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 , 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 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

选文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与禽兽无异。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B .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C .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D .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 B . 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指国君的家庭成员。文中是指秦国的王室。 C . 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战国策·齐策》中“美人充下陈”。 D . 不肖,谓子不似父,以称不孝之子。旧时读书人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文中意思是不成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 . 李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批评奉王声色误国。 C . 李斯主张人应该积极有为。他观仓中鼠而悟出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D . 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②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5. (5) 选文一中,李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颇有针对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沸泗流。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两首诗均创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此时距杜甫去世大约只有两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岳阳楼》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极其恢宏的气象,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B . 《登岳阳楼》中的“昔”“今”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C . 《泊岳阳城下》首联从大处着眼,写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意境壮阔;颔联转写远景,以外界大而冷,衬托舟内窄小孤寒,意境凄寒。 D . 《泊岳阳城下》借用典故,诗人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2. (2) 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的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笑子路“”。
  2. (2) 历史启示我们,要想国家安定,江山稳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德行和道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
  3. (3)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江水蜿蜒千里、山峰林立的两句是“”。
  4. (4)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6. 单选题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兽(chuàng)执(niù)恩(yīn)千之国(shèng) B . (lián)迁(nà)便嬖(pián)少不事(gèng) C . 或(jjăn)央(měi)宽(yòu)畏不前(sī) D . 觫(hú)视(chān)烙(páo)哭天地(qiāng)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精准防疫,既要到位,也要防止________。当前,一些地方在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些“堵点”“断点”。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________是要做好疫情防控,让疫情防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从而更加科学。如今,不少地方已经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动态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打通堵点、清除障碍,有助于提高复工复产效率,促进消费释放和人气回升,让我们的城市动起来,经济活起来。

当然,________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并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之弦。当下,唯有下足更精准的“绣花”功夫,才能保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________。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情况总体向好,但旅游购物、住宿餐饮、美容美发等领域的复工率及客流量依然偏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出门消费、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依然存在着不少顾虑。基于这种情况下,只有本着严、深、细、实的原则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坚决杜绝疫情不要反弹,才能真正让人们增强信心,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矫枉过正   当务之急   因势利导   齐头并进 B . 矫枉过正   首当其冲   因时因势   并驾齐驱 C . 过犹不及   当务之急   因时因势   齐头并进 D . 过犹不及   首当其冲   因势利导   并驾齐驱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基于这种情况下,只有本着严、深、细、实的原则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坚决杜绝疫情反弹,才能真正让人们增强信心,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B . 基于这种情况,只有本着严、深、细、实为原则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坚决杜绝疫情不要反弹,才能真正让人们增强信心,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C . 基于这种情况下,只有本着严、深、细、实为原则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坚决杜绝疫情不要反弹,才能真正让人们增强信心,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D . 基于这种情况,只有本着严、深、细、实的原则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坚决杜绝疫情反弹,才能真正让人们增强信心,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8. 语言表达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奔赴月球背面,将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完善月球档案资料。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另一面则背向地球。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

受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

9.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 (1) 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 (2) 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有人认为,借助大数据,人们能挖据到更多信息,从而更接近事实真相。也有人认为,海量信息中有许多虚假的、不真实的描述,甚至也存在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现象,这些因素又反而使我们距离事实真相更远。

以上观点,你更认可哪一方呢?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