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知识点题库

古人很讲究谴词用字的准确。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量词使用上的不同,并作简单的评析。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修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

A .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 .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 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给下列字词注音。

有痴似相公者

一小舟

沆砀

与余舟一

对坐

解释下列子句中划线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        绝:

日更(gēng)定矣    是:

③雾凇沆砀              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写出含有与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①湖中得更有此人

②湖中人鸟声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

④舟中人两三粒而

长堤一痕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相与步于中庭。

    日更定矣。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3)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 相与步于中庭。 B . 独往湖心亭看雪。 C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 更有痴似相公者。
  4. (4)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 (5)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丁湖梦寻》等。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此(客人)                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 . 上下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 . 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 . 湖中人鸟声绝(全,都)    下船(等到)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1) 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2.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3. (3) 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2)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惟长堤 B . 童子烧酒炉正沸 C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D . 余拏小舟
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相同的是(     )
A . 濯清涟不妖 B . 启窗 C . 舟中人两三粒 D . 溯迎
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 .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各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1)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朝代)文学家。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余一小舟(  )    B.上下白(  )

    C.此( )     D.下船(  )

  3. (3)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C .

    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

    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 (5) 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 .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 .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1) 湖中人鸟声俱
  2. (2) 余一小舟
  3. (3) 拥毳衣炉火
  4. (4) 往湖心亭看雪
  5. (5) 雾凇沆砀
  6. (6)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 (7) 余强饮三大而别
  8. (8)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1) 下列句子中,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杂然前陈者 B . 溪深鱼肥 C . 面山 D . 若夫日出林霏开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3) 课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水”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 (4) 《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你说说其表达的感情的不同之处。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
A . 大雪三日 B . 拥毳衣炉火 C . 是金陵人, D . 湖中得更有此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实、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 .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 . “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 . 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综合性学习。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 (1) 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2. (2) 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
    A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释】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②见余喜        大: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3) [甲]文用,“相与步于中庭”,[乙]文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就把作者赏月、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
  4. (4)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 (5) 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6. (6)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