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知识点题库

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幼时/即嗜学 B . 益慕圣贤/之道 C . 腰/白玉之环. D . 门人弟子/填其室
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B . 结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写作者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C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写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D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写作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衰老,慨叹报国无门。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读《破阵子》“可怜白发生”写出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A . 沉痛 B . 惆怅 C . 愤慨 D . 后悔
读《鱼我所欲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 . 本文选自《孟子•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 .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 .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舍鱼而取熊掌也 B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 .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 呼尔而与之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1) 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媵 人 持 汤 沃 灌

    ②腰 白 玉 之 环

  2.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同舍生皆绮绣

    ②主人再食

    ③右备容

    ④缊袍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4) 选段依次从、住、食、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材料链接】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5. (5) 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孔孟之道”倡导“礼”“乐”“理”“智”“信”。学完本文,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质,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2. (2) 【活动二】故事擂台。学生会举办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故事擂台赛,比赛采用临时抽题的形式进行。你抽到了这样的题签(见右图),请说出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

  3. (3) 【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话题的访谈节目。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呼尔而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B . 非独贤者有心    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C . 故不为苟也      所识穷乏者我与 D . 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死后追赠少师,谥号“”。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思想和精神是他词作的基本思想内容。他的作品集有《》。著名词作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阅读秋瑾的《满江红》一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予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 (1) 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 B .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 . “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 .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
  2. (2) 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三(1)班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中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
    A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E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 (2) 【新闻撰写】班上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经典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3) 班级要向学校图书馆借五本《唐诗三百首》传阅,一周后归还,请你以班委会代表李明的名义写一张借条。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B . 故不为苟也      所识穷乏者我与 C . 非独贤者有心    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D . 呼尔而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文章开始写的矛盾,解决办法是,描述的艰辛,勤奋刻苦的结果是
以下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春望》——唐代——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 B . 《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字摩诘,世称“诗佛” C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易安居士 D . 《饮酒》——东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B . 《 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C . 古人用地名称人,苏轼又称苏东坡;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 D . 苏轼《定风波》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三句饱含人生哲理,词人认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1)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 (2) 相顾无相识,。(王绩《野望》)
  3. (3)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4. (4) 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5. (5)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
  6. (6) ,旧人看新历。(王维《春中田园作》)
  7. (7) 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B .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C .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D . 因人常热:为别人热情而屡屡激动。
对《渔家傲·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