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知识点题库

“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下面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由于作者当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他描写的学校生活栩栩如生 B . 这次考试,王小明又名落孙山 , 在班上排倒数第一。 C . 他办事公道,不偏不倚 , 深受群众爱戴。 D . 我早就去信相邀,没想到他今天才来,真是不速之客
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谈读书》一文的作者培根是法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B . 《谈读书》一文是篇随笔,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和方法,同时还阐述了读书的功用。 C . 《不求甚解》一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他原名邓拓,著有作品集《燕山夜话》。 D . 《不求甚解》一文提出的“不求甚解”阐述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欣赏漫画《凿壁偷“光”》,按要求作答。

  1. (1) 请概述漫画内容。
  2. (2) 请说说漫画的寓意。
马南邨(1912—1966),原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的志向。25万字的《》,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3月,以“”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文学常识填空。
  1. (1) 培根,国哲学家、家,著有《》《》等。
  2. (2) 马南邨,原名,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名句积累。
  1. (1) 从培根《谈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2. (2) 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或格言,请你仿照示例的格式,将你在课外收集的这类名言或格言抄写几例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三例)

    示例: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②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③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诘难

shè

zǎo

chòu

jiè

làn

jué

liàn

wàng

吹毛求

然贯通

味同

自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diān

    桑树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 (3) “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
  4. (4) 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 (1) 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冬天的雪,

  2. (2) 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3. (3) 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改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 (2)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4.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是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服饰,峨冠博带,广袖长袍。四川成都某大学男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他为推广汉服文化,每天穿汉服上课,于是在网络上走红。伴随着他的走红,有部分网友高呼要求恢复汉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穿着汉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

    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你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必要恢复汉服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1. (1) 作者探讨山水画的意境,观点很鲜明,请你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 (2) 作者以古诗词为例来谈山水画的意境,请你举例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 (3) 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 . 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C .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 . 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鲜明。
  4. (4) 根据第三段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意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上,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舍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出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 (1) 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 (2)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简要概括。
  3. (3) 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

    “中国梦”催生“江苏梦”,激发“我的梦”。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会因为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 , 日新月异;广东会因为梦想;我会因为梦想

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彩(fù)  咀(jiáo)  明(chǎn)  情(yí) B . (liú) 聪(yǐnɡ) 碍(zhì) 时(zhàn) C . 理(lún)  劝(jiè)  难(jié)  要(jué) D . (xiá)  猎(shè)  饰(zǎo)  正(jiào)
阅读选文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提取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 (2) 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 (3) 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4.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知得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 . 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 . 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 . 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 . 习.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 .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 .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B . 昨晚那小偷可真大胆,趁李大伯一家人熟睡之时,竟登堂入室 , 把金项链和家中存放的现金都偷走了。 C . 第一次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充耳不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四月调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D . 春天的遗爱湖,草长莺飞,风声鹤唳。漫步在遗爱湖畔,你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
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①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②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愁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能让心境宁静温暖。

③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裁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的生活。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崇高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记忆。

  1. (1) 【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①段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 (2) 【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3. (3) 【阅读与鉴赏·理解与鉴赏】给短文写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