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保护大气圈 知识点题库

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有关防灾减灾说法错误的是(         )

A . 煤矿矿井内严禁烟火  B . 地震发生时,尽量选择往室内躲避 C . 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D . 保护植被、植树造林,能减缓沙尘暴的发生

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

错误的是(       )

A . 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 . 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 . 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 . 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和 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 、 、 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有:等。酸雨: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  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 的酸性降水。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臭氧层:距地面 10 ~ 50千米处的大气 层里,集中了地球上大约 90% 的臭氧,其中离地面22 ~ 25千米处,臭氧浓度值 ,这一层大气称为“  ”。臭氧层则能阻挡和削弱过强,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为,“氟利昂”就是其中一种。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出现臭氧薄层。

三峡蓄水工程正式启动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最终达到相当于燃烧3000万吨煤 产生的电量。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①温室效应 ②白色污染 ③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④烟尘的排放量(    )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 . 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 氮气用作保护气,反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 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


A . B . C . CO D . 和CO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 . 生成物有三种 C . 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 . 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对维持地表温度起着重要作用 B .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慢慢沿烧杯内壁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C . 高钙奶粉中含有的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D . 实验室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应在瓶底放少量水以防止瓶底炸裂
下列各项中,可能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的是(   )
A . 森林被大量破坏 B .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 大量使用氟氯烃类制冷剂 D . 大量使用农药
今年初,纪录片《穹顶之下》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空气质量的热议.以下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 CO2 B . SO2 C . 可吸入颗粒物 D . NO2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 (1) 污染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
  2. (2) 铁生锈、食物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雨雪等自然现象证明空气中有
臭氧层分布在大气的(    )
A . 对流层 B . 平流层 C . 中间层 D . 电离层
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应”。他们查阅了有关数据:
 

CO2

空气

25℃,1标准大气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C)

0.72千焦/(千克·C)

0℃,1标准大气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同样温度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如右图),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玻璃瓶温度值,并记录(见下表)

时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9:53

9:58

10:06

10:11

10:25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27.5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27.0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2. (2) 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3. (3) 该实验中,照射同样时间,根据上表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4. (4) 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还有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点即可)
  5. (5) 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写出一点即可)
 2018年杭州市萧山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拉开帷幕。全面推进小城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让小城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全面开展卫生镇创建工作,强化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破解镇街环境卫生管理难题,全面提升镇街环境卫生面貌。
  1. (1) 下列做法能 “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A . 用可降解“玉米塑料”代替传统塑料制作餐具 B . 用回收的牛奶包装纸盒再生的材料制造休闲椅 C . 多个展馆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
  2. (2) 在公共场所分布着许多“直饮水”点,其“直饮水”主要生产流程为:自来水→活性炭→超滤膜分离→ 紫外线消毒→直饮水,其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其它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这个分离过程属于。(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 (3) 正常雨水显弱酸性的原因是
  4. (4)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重要国策,过多的CO2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目前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B . 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 . 开发燃煤新技术使其充分燃烧 D .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科学兴趣小组通过学习知道铜和稀硫酸不能反应,却发现铜片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与浓硫酸反应,铜片溶解,产生气泡并闻到刺激性气味,溶液呈蓝色,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蓝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CuSO4;猜想二:CuSO4 和 H2SO4

  1. (1) 【进行实验】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稀释,并分装在 A、B 两支试管中,然后进行下列实验,并完成如表: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在试管 A 中加入少量的 CuO 粉末

    溶液中含有 H2SO4

    步骤二

    在试管B 中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CuSO4

  2. (2) 【探究结论】通过实验,猜想二正确。

    写出步骤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反思评价】小明同学设计制取硫酸铜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铜和浓硫酸反应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方案二:通过以下流程:

    从环保角度,同学们认为:工业上不适宜用铜和浓硫酸反应来大量制取硫酸铜,理由是

  4. (4) 同学们继续通过计算分析制取硫酸铜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硫酸和硫酸铜比为 196∶160;

    “方案二”硫酸和硫酸铜比为 98∶160。

    由此得出:制取相同质量硫酸铜所需的硫酸质量“方案一”是“方案二”两倍,所以采用“方案二”更节约原料。同学们的分析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说实际上用“方案一”制取相同质量硫酸铜所需的硫酸质量远大于“方案二”两倍。请你帮助分析说明理由:

              
  1. (1) pH的酸性降水,我们称之为酸雨(说明:天然降水呈弱酸性)。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等物质过多。酸雨中有害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2. (2)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但近地低空中的臭氧却是一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含氯氟烃的化学物质。
科学家研究发现,垃圾焚烧会导致某地区雾霾加重,颗粒物中硫酸盐含量迅速升高。硫 酸 盐形成的过程中,有一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 甲是氧化物 C . 乙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 . 丙遇到空气中的水会生成硫酸
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层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 (1) 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2. (2) 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3. (3) 科学家研究表明:“少量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他的观点:
人类生活经常要接触下列五种物质,它们是: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 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⑤ C . ②④⑤ D . ①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