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知识点题库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并在晴天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了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

A . B . C . D .
如图表示环境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 (1) 图中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这些二氧化碳是的产物。

  2. (2) 由B到C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3. (3) 为了储藏水果和蔬菜,储藏室里的氧气浓度应调整到图中哪一点对应的浓度?。理由是

下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等。请回答:

  1. (1) 乙装置小烧杯中应加入的液体是,目的是与甲装置

  2. (2) 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3) 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请你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

    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如图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处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在单位时间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或释放量。

  1. (1) 植物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主要通道是叶表皮的

  2. (2) 环境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产生影响,原因是温度会影响活细胞中的

  3. (3) 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图中曲线上的A点将向移动(填“上”或“下”)。

对某一植物在20℃温度和相同光照强度下,作如下处理:甲方式是持续光照10分钟,乙方式是先光照5秒钟,再停止光照5秒钟,连续交替并持续20分钟,则在这两种方式下植物所制造及贮存的有机物总量是(  )
A . 甲与乙相等 B . 甲多于乙 C . 甲少于乙 D . 有时甲多,有时乙多
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人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如下: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

  1. (1) 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有关。
  2. (2) 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3. (3) 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可能的原因是
  4. (4) 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科研人员利用红外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的小室中的CO2浓度。现进行如下实验:在密闭但可透光的两相同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10cm2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小室的容积均为1升,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测量CO2的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于下表:(CO2的浓度单位:毫克/升)
记录时间(分)051015202530354045
A种植物叶片1501138358504848484848
B种植物叶片150110755035188888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表中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原因是
  2. (2) 从记录的结果看,当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其原因是
  3. (3) 如果将大小、长势相似的A种植物和B种植物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进行实验,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生长较良好的是种植物。(填A或B)
  4. (4) 假定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葡萄糖,经测定:在光照下密闭容器内CO2的质量每减少44克,植物体内葡萄糖净增加30克,则实验中的B种植物叶片在25分内净增加的葡萄糖的质量为毫克。
俗话说“水太多会把植物淹死”,其主要原因是(   )
A . 水太多,植物胀死 B . 水太多,温度太低而冻死 C . 被淹部分二氧化碳太多而中毒 D . 被淹部分缺少氧气而不能呼吸
“月宫一号”实验室是个由植物、昆虫、微生物和人构成的封闭生态系统。实验者在其内部种植了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植物,还饲养了黄粉虫,并设置了自动控制的照明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可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1. (1) “月宫一号”中人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实验者饲养黄粉虫并以它为食,由此构成的食物链是
  2. (2) 若发现“月宫一号”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值,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3. (3) 简述氮元素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循环途径: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制作装片后,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 B . 当低倍镜下观察细胞不清晰时,应换上高倍镜观察 C . 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4小时的目的是耗尽植株中的有机物 D . 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实验中,最后“加碘液不变蓝”不能证明淀粉已经转变成了麦芽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暗处理一昼夜”,是利用了绿色植物进行的作用。
  2. (2) 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不变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溴麝香草酚蓝”和呈弱碱性的NaHCO3溶液配成蓝色液体, 并向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CO2 , 使液体呈浅绿色。

步骤2:将等量的浅绿色液体分别加入到4支试管中,2~4号试管中加入金鱼藻、1试管不加金鱼藻。封闭各试管。

步骤3和实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距日光灯的距离(厘米)

10

50

30

10

1小时后液体的颜色

黄色

浅绿色

蓝色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弱酸性环境中呈黄色,弱碱性环境中呈蓝色,中性环境中呈浅绿色。

*CO2的水溶液中含有CO2、H2CO3等微粒,当CO2减少时H2CO3也减少。

  1. (1) 该实验的目的是
  2. (2) 2~4号试管中应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藻。
  3. (3) 若1号试管在1小时后液体的颜色呈现,则说明2~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4. (4) 请解释4号试管液体呈现蓝色的原因。 。
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把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统计结果如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 气泡越多,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 B . 试管与灯的距离为10cm时,产生的气泡最多,原因是光照较强 C . 如果将该试管放在黑暗中,也将会冒出大量气泡 D .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
17世纪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株2.3kg重的柳树苗栽种在木桶里,桶内装有90kg的干土,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经过称重,柳树苗重达76.8kg,而土壤只减少了0.057kg。这个事实说明(    )
A .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水 B .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 .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雨水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 .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如图甲为春季某晴天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 (1)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2. (2) 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小金实验探究小球藻新陈代谢的情况:选取两份等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球藻于密闭的锥形瓶内,编号为A和B,如图甲。将O2和CO2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A、B瓶内,采集瓶内O2和CO2浓度的数据。(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1. (1) 写出小球藻叶肉细胞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
  2. (2) 若测定A、B瓶内氧气的浓度变化,24h后,A瓶氧气浓度上升,B瓶氧气浓度(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A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A瓶中氧气增加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 (3) 在寒冷的冬季,将上述A瓶放在室外一昼夜。测得瓶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小金认为小球藻在一天中无法积累有机物,其依据是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 (1) 若要探究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2. (2) 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表,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5

    35

    15

    6

    1

  3. (3) 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或右)移动.
2021 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1. (1) 自然界中,淀粉主要由绿色植物通过固定二氧化碳进行合成。水稻、小麦等以淀粉为主的粮食作物,几乎养活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人类。
  2. (2) 未来,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化学合成途径,一旦突破其经济成本(与农业种植相近),将全面进入“工业化”生产,这可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缓解带来的危害。
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菜叶片和CO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人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所示);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l绿、l , 且l> l> l绿。多次

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论】

【交流拓展】

⑴实验中通过比较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⑵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用l和l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