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初识酸、碱和盐 知识点题库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 将铜粉在空气中加热 B . 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其中一份加入MnO2 C . 将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硫酸分别滴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 D .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
下列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 H2SO4+Ca(OH)2═CaSO4+2H2O B . CO2+2NaOH═Na2CO3+H2O C . H2SO4+BaCl2═BaSO4↓+2HCl D . CaCO3+2HCl=CaCl2+H2O+CO2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 Ba2+、SO 、NO B . Fe2+、SO 、OH- C . Na+、NO 、OH- D . Ag+、NO 、Cl-
下图为A-G(初中常见的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D为单质。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A的化学式,其常见用途为(任写一条)。
  2. (2) 写出反应①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 (3) 反应的②现象为
  4. (4) 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有一瓶已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某同学不小心洒入了一些稀硫酸,实验小组同学们对此废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片_x0020_415647762

  1. (1) [提出问题]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硫酸钠、碳酸钠

    猜想二:

    猜想三:硫酸钠

    猜想四:硫酸钠、硫酸

  2. (2) [探究实验1]为了探究溶质的成分,第一小组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继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观察到溶液A中产生气泡。

    [交流讨论]废液中一定不含的溶质是,一定含有的溶质是。他们得出结论:认为猜想一正确。

  3. (3) [探究实验2]第二小组同学不同意第一小组的实验设计和结论。于是改进了第一小组的实验:如图,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继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由于观察到了现象,因此证明了第一小组的结论错误的。

    图片_x0020_1391618170

  4. (4) [继续实验]最后老师将溶液A和溶液B倒入同一个烧杯,观察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滤液中的一定存在的离子是。(不考虑酚酞)
  5. (5) [总结规律]经讨论我们能够总结出,在探究溶质成分时,主要是依据各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选取合适药品,通过来加以判断的。同时还可以归纳出,在分析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成分时,的离子是一定存在的。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 . 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 . 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 . 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所以会放出热量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下列关于氯化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氯化钠易溶于水 B . 0.9%的氯化钠溶液常用作医疗上的生理盐水 C . 人们每天要消耗氯化钠,因此氯化钠摄人越多越有利于健康 D . 氯化钠能融雪是因为其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
化学源于生活。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清蒸鱼富含营养素是
  2. (2) 聚乙烯能制成薄膜,因为它具有(填“热塑”或“热固”)性。废弃塑料不回 收会造成污染。
  3. (3) 硫酸钾属于(填“氮”或“钾”)肥。
  4. (4) 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填“食醋”或“食盐水”)。
  5. (5) 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填字母)

    a 霉变大米蒸煮后食用    b 甲醛溶液浸泡虾仁防腐    c 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

  6. (6) 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丙烷(C3H8),丙烷属于 (填字母)。

    a 氧化物    b 化合物    c 无机物    d.有机物

同学们在验证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分别取少量的碳酸钠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做了以下实验。

图片_x0020_1839976602

  1. (1) A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性。
  2. (2) 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D试管中产生明显的现象是
  5. (5)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内,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上层为红色溶液。为处理废液,将烧杯内混合物过滤后,向红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为(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碳酸钠

    C氯化钙

    D氢氧化钙

    继续加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除酚酞外)。

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少量铜、锌、硫等单质。现欲回收铜和锌,并对硫进行环保处理,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已知:加热的条件下,Zn、Cu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 (1) 烟泥最初处理需要除油污,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现象。步骤①产生的废气B中,一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填化学式)。环保处理最好采用的试剂是(填字母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水    C石灰乳

  2. (2) 写出步骤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3. (3) 步骤③和④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
  4. (4) 我国古代就制得了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也就是黄铜,它的硬度比纯铜(填“高”或者“低”)。
  5. (5) 取少量的溶液C,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填字母序号)。

    A硫酸镁    B硫酸锌    C硫酸铜    D硫酸铜和硫酸锌

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pH,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人体内的一些体液近似pH如下:

液体

胃液

胰液

胆汁

血浆

pH

0.9—1.5

7.5—8.0

7.1—7.3

7.35—7.45

下列液体中,碱性最强的是(   )

A . 胃液 B . 胰液 C . 胆汁 D . 血浆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测定稀盐酸的pH,先将试纸用水湿润,后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B .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倒入水,后将浓硫酸沿杯壁缓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C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加热氧化铁粉末至红热,后通一氧化碳气体 D .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从海水中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有Na2SO4、MgCl2、CaCl2)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必须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使用。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如图。有关该流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不溶性杂质主要是泥沙 B .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便加快过滤速度 C . 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D . 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试剂可以为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磷酸钙[ ]是一种白色晶体或无定形粉末,难溶于水,易溶于稀盐酸和硝酸。磷酸钙的工业用途广泛,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抗结剂、营养增补剂、缓冲剂、pH 值调节剂等。
  1. (1) 磷酸钙含有的阴离子是(填离子符号),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价。
  2. (2) 磷酸钙易溶于稀盐酸和硝酸,是因为磷酸钙会与盐酸或硝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填物质类别)和磷酸。磷酸的化学式是
  3. (3) 依据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设计两种制备 的方案(要求依据两种不同的反应规律)。完成表:

    方案

    原料1

    原料2

    预测反应的方程式

    依据的反应规律

    Na3PO4溶液

    两种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生成物中有沉淀

下列实验方案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B .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杂质:将气体通过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 C . 检验 NaOH 溶液中是否混有 Na2CO3杂质:取样,加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D . 鉴别铁粉、碳粉、氧化铜三种黑色粉末: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 表示向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至过量 B . 表示发生的反应为: C . 表示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D . 表示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不变的是(   )
A . 氧化镁和稀硫酸 B . 氯化钾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C .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D .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下列物质能与FeSO4溶液反应的是(   )
A . Cu B . Hg C . Zn D . Ag
现有一杯含有三种溶质的无色溶液,下列对该溶液中所含溶质猜测合理的是(   )
A . KNO3、NaOH、BaCl2    B . K2CO3、H2SO4、AgNO3 C . NaCl、MgCl2、Cu(NO32 D . NaNO3、NH4Cl、Ba(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