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继续发展的表现有( )
①手工工场分工更加细密 ②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增多
③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增多 ④对盐、茶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对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

A . 引导 B . 扶持 C . 限制 D . 重视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 )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中外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④明清政府闭关自守禁绝对外贸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康乾盛世”时期,哪座城市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

A . 松江 B . 广州 C . 南京 D . 无锡
以下盛世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贞观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②④①③ D . ②①③④
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该图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 . 商业市镇兴盛 B . 边境贸易繁荣 C . 城市中坊市分置 D . 出现了农村集市
清朝前期,人数众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 . 苏商和粤商 B . 晋商和徽商 C . 鲁商和晋商 D . 晋商和浙商
清朝建立之初全国人口只有5千万,到乾隆五十五年全国人口高达3亿,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得益于(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政府治理黄河和淮河 C . 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D . 经济衰败连年战乱
因统治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导致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秦始皇和汉武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和儒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们还通过诸如……等措施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表: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1. (1) 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在农业领域采取了怎样的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有何积极意义?
  2. (2) 请你分别写出一条秦始皇和汉武帝“实现经济集中化”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4) 材料四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赔款大量增加 B . 大片领士丧失 C . 农业全面意退 D . 经济结构变动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明清商业兴盛,形成了一些大商帮,最活跃的是(  )
A . 晋商和徽商 B . 晋商和川商 C . 闽商和徽商 D . 粤商和浙商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人烟稀少)”,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 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D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商抑农 C . 闭关锁国 D . 农商并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移至江南地区。……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更加靠近东南沿海港口而节省了运输和交易成本,为规模性海外贸易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北宋中叶煤炭革命的带动下,冶金、陶瓷、纺织、造纸等各部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分工不断深化,产出能力显著提升……宋代远洋海船载重量大,设计科学,性能优良,正是依赖200吨以上的大型商船,中国海商组建庞大商队,10世纪以后,逐渐取代阿拉伯商人在海上贸易中独占鳌头。领先于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威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开始显现。

材料三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经济作物方面,棉花的种植更加盛行,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兴修水利,康熙时“淮黄故道,次第修复,而漕运大通”。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微商,英语名称 We business(全民创业),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借助于社交软件工具,以人为中心,社交为纽带的新商业。近几年,微商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商业从业团体。在中国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起了众多专门从事商贸活动的商帮组织,其中活动范围最广、势力最大的两大商帮是(    )
A . 晋商、粤商 B . 晋商、闽商 C . 徽商、晋商 D . 徽商、浙商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主官营丝作坊、制资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图一工程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写出图二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2. (2) 材料二反映了南宋时期我国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的表现。(抄写原文不得分)
  4. (4) 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清朝前期很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 . 北京 B . 苏州 C . 杭州 D . 扬州
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 . 中国古代国人心态封闭保守 B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C . 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D . 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明清时期,地主和商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 . 不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B .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 使农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市场狭小 D . 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