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知识点题库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在不同时期分别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理论。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识图忆史】

材料一:

【史料分析】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另一大理论成果理论体系          。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人民网

【探究感悟】

材料四: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司深远历史意义。——人民网

  1. (1) 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了?这两个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的理论成果。

  3. (3)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三中横线内容,并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

  4. (4)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思想理论的认识?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王朝派幼童赴美留学的目的。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新的学说”名称?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 . 兴中会 B . 同盟会 C . 光复会 D . 华兴会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抨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各家相互切磋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个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种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请根据材料二说出,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的意义?并说出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 (3) 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帝国”变为“民国”所产生的思想影响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张教授用“三民主义”的内容给自己三个儿子当笔名,他三个儿子的笔名应是(    )
A . 民族、民权、民生 B . 民主、民权、民生 C . 民主、民族、民权 D . 民主、民族、民生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责矣。轻倍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材料二:在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孙中山“土地国有”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1978年至2005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1978至2005年增长倍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2.13元

2303.15元

9761.57元

14769.94元

3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3.25元

1043.03元

3654.48元

4690.49元

24

——摘自王宁《社会巨变——广东社会发展30年》

材料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1. (1) 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家给人足”,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
  2. (2) 材料二中的“平均地权”属于哪个政党的纲领?对应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孙中山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土地主张?试分析其原因。
  3. (3) 阅读材料三,从1978年至2005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怎样的趋势?这和益于中央的哪一伟大决策?就深圳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还分别得益于哪些具体的政策?
  4. (4) 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能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的事例。为适应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哪一新的指导思想?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应秉承怎样的新发展理念?请简要说明。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有(    )

①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    ②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团体    ③都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④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的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材料二:(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

材料四:章炳麟希望即使国亡,国魂可以不亡,终可复国。欲令国魂不亡,唯有掌握国性,坚持文化认同。……主张读经与其提倡国学,都是出之于保持中国文化特性的动机。而文化特性有关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

  1. (1) 材料中认为戊戌变法有怎样的双重性质?
  2. (2) 材料三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更多学者不认同“它的结局是悲剧性”这一观点,请你列举相关史实为他们佐证?
  3. (3) 材料四中章炳麟的主张的“国魂”指哪一学派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怎样的新思想对这一主张进行批判?
  4. (4) 综合上述材料,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呈现出怎样的历程?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中国近代汲取欧洲文明改变政令的人物是(   )

①李鸿章    ②孙中山    ③康有为    ④陈独秀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他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陈独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的英雄与先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一章的农民战争是什么?
  2. (2) 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牺牲。写出在此过程中献出生命的两位革命志士。
  3. (3)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峰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4. (4)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写出中国抗日战争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两例战役。
  5. (5) 结合上述问题及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近代中国爆发了-系列革命运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昌起义胜利后, 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终结。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材料三: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为辛亥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说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有哪些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简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依据,并说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大革命”参与的阶级成分,举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简述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同盟会《宣言》及《民报》发刊词,是中山先生初次公开地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族方案。”这一方案是(   )
A . 君主立宪 B . 扶清灭洋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与科学
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邪?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号召“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    )
A . 辛亥革命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战争 D . 护法运动
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他们应该去(    )
A . 北京 B . 武昌 C . 延安 D . 上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材料二∶大清国人人有病,愚昧之病。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不知自爱且不懂爱人,一句话,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四书茶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裹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那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封建专制。

——孙中山《走向共和》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面对大清国的病症,孙中山打算怎样给"大清国"治病?
  3. (3) 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学说"是指什么?该学说有什么价值?
  4. (4) 世人认为辛亥革命有"成功论"和"失败论",请你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证。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    )
A . 孙中山 B . 毛.泽东 C . 朱德 D . 周恩来
位于广州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副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安庆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黄花岗起义 D . 护国战争
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
A . 自强求富 B . 维新变法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  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 20 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 .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B .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C . 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D .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