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 . 书籍 B . 电影 C . 电话 D . 报纸
某班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很感兴趣,展开讨论,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很多人喜欢照相和看电影②有人喜欢乘坐轮船、火车等外出旅行③用手机、玩电脑成为时尚④穿西装、大褂长袍、旗袍等流行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某校初三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 . 三联书店 B . 商务印书馆 C . 同文出版社 D . 外文出版社
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 . 商务印书馆 B . 岳麓书社 C . 三联书社 D . 中华书局
清谭嗣同《仁学》二三:“况轮船、铁路、电线、德律风之属……更乌从而绝之乎?”茅盾《机械的颂赞》:“交通停顿了,马达不动了,电灯不亮了,德律风不通了,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便将成为死的黑暗的都市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德律风”是(  )

A . 电子计算机 B . 电话 C . 电梯 D . 地铁
怀揣梦想穿越历史,放飞梦想走向未来。“中国梦”激励着国人前行,近代著名的张骞弃官从商,履行的是(    )

A . 自强求富梦 B . 民主共和梦 C . 民主科学梦 D . 实业救国梦

如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洋务运动时期 C . 五四运动时期 D . 北伐战争时期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②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观察如图,指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设工厂 B . 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C . 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侵略 D .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96年,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1901年,创办通海垦牧公司。

1901年后,先后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

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

1907年,创办大生二厂。

图A曾国藩及其事迹

图B张謇及其事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

材料二: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发射成功

2008年

“神舟7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人类太空行走的国家

图C科学领域重要成就

  1. (1) 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图A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图B人物所办企业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所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哪些基础?结合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证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特征?
  3. (3) 综合上述研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角度谈谈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表中晚清财政税收的变化说明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冯阳:《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A . 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收入减少了 B . 甲午战败后国内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C . 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 . 维新变法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需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

——张謇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

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材料三:正因为毛.泽东既尊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而又不迷信苏联的主张和经验,并且和这种迷信进行坚决的斗争,所以他成为创造性地找到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且领导这个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领导人。

  1. (1) 根据材料一,说出以上历史人物探索救国道路的方式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什么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找到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B .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这一历史时期创办了大生纱厂 D .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几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由此可知,胡适这样评价张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 (   )
A . 主张“实业救国” B . 为挽救民族危机放弃仕途 C . 提出“教育救国” D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示意图展示了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空间分布,写出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的条约名称。
  2. (2) 写出拉开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序幕的历史事件。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走上革命道路。写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2例。
  3. (3) “上海福新面粉公司”体现中国近代哪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薯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字《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 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 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 (2) 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的问题。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民国初年,北大教授辜鸿铭梳着小辫子走进教室,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弊人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学生一片静默。这一情景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 
A . 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B . 新式教育发展缓慢 C . 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D . 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 《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