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知识点题库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抗美援朝的胜利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三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材料四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1. (1) 材料一出自哪一个文件? 这一文件发生在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据材料一概括,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这条“路”是指什么? 这条路起到了什么作用?

  3. (3)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包”的理解。 据此,你认为农村开始推行什么制度?

  4. (4) 材料三中,他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

材料二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引自1950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的声明

材料三  解放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局面。从抗日战争起到国民党政府崩溃的12年当中,通货增长了一千四百多亿倍,物价上涨八万五千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四千多万人。旧中国留给人民的是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遗产”。

材料四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0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主持了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回答以下问题:

  1. (1) 材料一中“华丽的转身”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中的“帝国主义”主要指哪个国家?中国政府针对侵略战争作出了什么决策?

  3. (3) 材料二中,为摆脱困境,国家采取什么措施扭转局面?这项措施实施的时间、目的和重点各是什么?

  4. (4) 这次大会颁布了什么重要的法律文献是什么?该法律文献通过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

  5. (5) 你认为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三改的内容及方式。

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压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回答问题。

  1. (1) 图1:说一说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2) 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还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造?

  3. (3) 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4. (4) 图4:改革开放中“第二个春天”是指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指哪位?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请回答:

  1. (1)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中国梦”。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2)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工业强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梦”,我党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国防强军梦”。在国防科技上,为我国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做出贡献的“两弹元勋”是谁?从他身上,你能学习到什么精神?

  4. (4) 真抓实干成就"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辛苦努力。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 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三:(如下图)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图中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该时期的工业成就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目的。
  4. (4) 材料三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哪一领域?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新中国政府对其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    )
A . 互助组 B . 家庭个体劳动 C . 农业合作化 D . 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值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四: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1. (1) 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除此这外,我国还在哪一行业实行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 (4) 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5. (5) 我们应该从材料四中吸取什么教训?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1956年”“制度初建“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 中共八大召开 C . “一五”计划完成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重温中外历史上各国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大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节选)

实行时间

农村政策

主要内容

重要影响

1953—1956年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以来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材料四: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走势图

村料五: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万公项小麦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1. (1) 材料一中“为田开阡陌封疆”指的是商鞅变法在农业上采取的哪一措施?
  2. (2) 材料二中两位历史人物在农业政策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3. (3) 材料三表格不完善,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农村政策栏目①②处补充完整。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191100日年的还化趋势是因为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5. (5) 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农业进行调整采取的措施及特点。
十八大以来,习.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请根据下面的四个关键词所提供历史信息,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就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字数100-120字。

毛.泽东思想   三大改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港澳回归   

下表是1952年和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导致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单位:%)

年份

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6.9

1.5

0.7

71.8

19.1

1956

0.1

53.49

7.3

7.1

32.2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日报》刊登的广告作为一面反映新中国政治经济生活变迁的镜子,深刻地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下面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刊登的广告,其中,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的是(    )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1913~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

……

……

道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另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摘编自荣维木《对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材料二:从政治层面上看,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抗战期间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 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 上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上看, 1943年,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第一、二阶段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除获得材料一文字材料所述的利益外,还获得了哪些权益?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所述的抗日战争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如何建立图A所示经济现代化基础的?图B所示会议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何独特性?我国现阶段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的完成,标志着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响应党的号召,率领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是
  3.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首先从开始,后逐步在展开。
  4. (4)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5. (5) 年,我国加入,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6. (6)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事件是
1954年9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二步,将国家资本主义改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是(    )
A . 没收 B . 赎买 C . 互助 D . 过渡
制度建立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时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名各方面代表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聚会,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摘编自历史课本

材料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1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大会通过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平签署第11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摘自新华社北京2022年3月11日电

材料三:习.平2022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1. (1) 材料一中的“聚会”指的是哪次会议?根据所学回答,该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哪个制度的确立?
  2. (2) 材料二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哪个制度的建立?
  3.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图1颁布的是哪个文件?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 (4)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图2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5. (5)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图3反应了农村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变革?
  6. (6) 综合材料三,谈一谈你对土地制度变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 (1)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上图反映了五六十年代农村两种组织形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 (3) 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