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不断变化的人口 知识点题库

漫画《撑不住了》说明了(    )

 

①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②人口数量少问题突出      ③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时了      ④国家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右图为2010—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预测图。读图回答小题。

  1. (1) 下列有关上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 2030—2040年,人口老龄化平均速度城镇大于农村 B . 2040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大值 C . 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呈减缓趋势 D . 图示阶段农村与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逐步加大
  2. (2) 下列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与农村传统生育观念有关 B .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负担 C .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与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有关 D .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为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

看图,回答问题。

           图1“日本樱花花期情报”

 

                图2

  1. (1) 结合图1与图2,分析影响樱花不同花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从南向北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          B.经度        C.纬度         D.海陆位置

  2. (2)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请举一例说明两国文化交往史。

  3. (3) 19世纪末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既破坏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自强新政”进程中的又一次失败。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的“自强新政”是指哪一场运动?而19世界末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 (4) 我国目前正在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现由原来的“独生子女”向“全面二孩”转变,这表明中日两国存在着相似人口问题。这个问题具体是指什么?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以下能有效应对该问题的做法有(    )

①鼓励适龄青年晚婚晚育      ②开放“全面二胎”政策

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④出台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某校九年级学生围绕“中国人口数据与政策”主题,进行资料收集,收集到以下一张图表,请读图标,完成小题。

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数据与政策


人口总数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正常率

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

●1982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1982年

10.16亿

22.28%

15.68%

7.62%

2012年

13.5亿

12.1%

4.95%

14.3%

  1. (1) 上图数据表明(    )

    ①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   ②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③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    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加快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④
  2. (2) 从1982年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说明(    )

    ①我国不再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②我国是为了人口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为了更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④为了迅速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A . ①③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列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 B . 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 . 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 . 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016年,国家正式取消独生子女政策而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怎样呢。一项关于生育二孩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达30%的家庭,夫妻对生育二孩的意愿不一致,仅有25%的夫妻有生育二孩的意愿。生育二孩意味着生活成本大幅提升,很多大城市中的工薪阶层无力负担这一成本,只能无奈选择放弃生育。还有很多家庭出于对孩子意愿的尊重,选择放弃二胎的生育。根据材料可知(    )

①我国的二孩政策实施得比较顺利,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

②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③要使二孩政策顺利推行,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

④很多家庭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或家庭成员意愿的问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读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

  1. (1) 图示时间段,上图中印两国人口数量对比(   )
    A . 印度的总人口数增长速度一致 B . 中国的人口总数始终高于印度 C . 两国总人口数量差异逐渐扩大 D . 两国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一致
  2. (2) 人口数量对两国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少数民族数量增多

    ②教育水平提高

    ③就业压力增大

    ④城市交通拥堵加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如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    )
    A . 北美洲 B . 欧洲 C . 大洋洲 D . 非洲
  2. (2) 亚洲人口集中分布在亚洲的(    )
    A . 东部和南部 B . 北部和西部 C . 中部和东部 D . 西部和南部
  3. (3) 南极洲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资源缺乏 B . 地震灾害频繁 C . 地形崎岖不平 D . 气候酷寒干燥
下图为中美洲移民大篷车抵达墨西哥边境城市蒂华纳,准备偷渡进入美国境内。而此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加紧推进美墨边界隔离墙的修建。完成小题。

  1. (1) 中美洲国家非法移民偷渡进入美国(   )
    A . 可能增加美国人就业压力 B . 可能影响美国社会治安 C . 降低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D . 改善美国医疗卫生状况
  2. (2)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欧国家则伸开臂膀欢迎战争难民,其原因是(    )
    A . 人口结构老龄化 B . 经济发展速度快 C . 医疗教育资源紧缺 D . 劳动力短缺
读漫画“愁”,完成下列问题。

 

  1. (1) 地球母亲为何发愁?
  2. (2) 该漫画揭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的哪两个?
  3. (3)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4. (4) 你怎样给地球母亲消消愁?
读下图,可知A时期(    )

①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上升 

③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④人口总数量持续下降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18 年广东省总人口为1.134 6亿人,居全国首位;深圳、广州位列全国人口增加最快的10个城市和全国4个增量超过30万的城市;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超过8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由此可见我省( )
A . 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B . 人口基数大,增量区域性明显 C . 珠三角就业环境优越 D . 人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某国家2020年初共有人口500万,该年内出生并成活婴儿4.85万人,死亡人口5.2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国2020年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 . 20.1% B . -0.07% C . -7% D . -9.7%
  2. (2) 目前该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可能是(    ) 
    A . 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 B .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 环境恶化,住房紧张 D . 劳动力过剩
  3. (3) 该国很有可能位于(    ) 
    A . 南亚 B . 非洲南部 C . 欧洲西部 D . 南美洲
人口长期增长过缓,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A . 新生儿数量增多,社会负担过重 B . 老龄人口增加,社会负担过重 C . 新生儿数量减少,社会消费水平下降 D . 老龄人口减少,环境质量变差
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读图“我国某省1953﹣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该省步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大致在(    ) 

A . 1982年 B . 1990年 C . 2000年 D . 2010年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的问题是(    )  
A . 劳动力不足 B . 交通拥挤 C . 人口老龄化 D . 国防兵源不足
由于人口增长过慢而带来的问题有(    )  
A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 B . 过度开发资源,造成环境问题 C . 就业困难,教育、医疗紧张 D . 住房拥挤、交通拥堵
人口增长过快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问题有(    )  
A . 劳动人口增多,有充足的住房 B . 就业困难、交通压力增大 C . 出现国防兵员不足、劳动力短缺等现象 D . 粮食供应充足,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落地。这是我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一政策(    )

①能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②能解决我国人口基数大的问题

③说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不适应我国国情

④顺应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