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月色 知识点题库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动(chàn)          煤(xiē)          参(cī) B . 眠(hān)           袅(nuó)          幽(pì) C . 影(qiàn)          郁(wěnɡ)         点(zhùi) D . (sè)            步(duó)          裾(liàn)
《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 . 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 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 . 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⑦给S君的一封信⑧

A . ①,②。③“④;⑤。⑥《⑦无⑧》 B . 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 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风致    寂默     迷迷糊糊      风姿绰约 B . 渺茫    羞涩    十分妥贴    文气酣畅 C . 霎时    约略    月色均匀    风流倜傥 D . 嬉戏    消受    没精打彩    浑然天成
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 .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 .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 .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 .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 .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 .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 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 .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对课文《荷塘月色》中引用的《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 . 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 . 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 .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 . 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中的“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  (  )

A . 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 . 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 . 水的美的姿容 D . 五光十色的色彩
读课文《荷塘月色》,“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                    

A . 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 . 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 . 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 . 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 . 激愤 衍化 淡薄 B . 激愤 演化 淡泊 C . 激奋 衍化 淡泊 D . 激奋 演化 淡薄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②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 . ①③④⑥②⑤ B . ①⑥②⑤③④ C . ④⑥①③②⑤ D . ④⑥③①②⑤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湖边。采莲船上。

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 (1) 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2. (2) 作者在文中把荷花缕缕的清香比作什么?把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有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合理吗?为什么?

  3. (3) 所选文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联系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 (1)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和“小睡”各指什么?

  2. (2)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 (3) 你是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的?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影(qiàn)   时(shà)     差(cēn)    脉(mò) B . 娜(niǎo)   独(chù)     幽(pì)     煤(xiè) C . 动(chàn)   腰(xiān)    望(mí)     步(duó) D . 眠(hān)    看(zhà)     敛(jū)     然(wǎn)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含情脉脉的眼神,让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倾倒。 B . 站岗的士兵,在烈日下仍保持亭亭玉立的站姿,他们担负的是一种责任,不仅仅是站在部队门口,更是守卫着祖国、守卫着人民。 C . 在我国有许多寺庙历经沧桑,风雨剥蚀,已变得斑驳陆离 D . 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不少白花,远远望去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弦月冉冉升起,_____,已经是夜静时分。万里长空,一碧无云,皎皎明月光,_____,又_____。月光洒遍粼粼的江上,_____,_____。极目远处,月下有一二轻舟,静悄悄不闻橹声,只见小小的一叶黑色剪影,轻移缓进,桨楫一动,_____。我在窗台上静静地坐着,如醉如痴,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①泛起万点萤光  ②远村更鼓初传  ③像把偌大的人寰装进了水晶瓶  ④便激起一朵耀眼的银花  ⑤闪闪烁烁  ⑥给整个天地镀了银

A . ⑥①③②⑤④ B . ②⑥③⑤①④ C . ②③⑥①⑤④ D . ⑥③①②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 (1) 第①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2. (2) 第②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①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3.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4. (4) 说说第③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釆,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十五年:指1926年。

  1.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 . 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 . 第⑦段主要运用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 . 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E .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2. (2) 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括“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的内容。
  4. (4) 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