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知识点题库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yán)   牲(chù)    管(jìn)    息万变(shùn)       B . 补(mí)           短(zhàn)           减(xuē)           风日丽(hè) C . 草(wěi)          渊(yuán)           赋(yǔ)             碧黄泉(luò) D . (pō)            磨(nàn)             括(nānɡ)      丰饱满(yín)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学习先烈们高风亮节的精神。 B . 事业的成功靠多方面的条件,不能得陇望蜀 , 把一切功劳全归自己。 C . 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可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D . 这次胜利王林是始作俑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如何才能把学习抓好呢?关键的问题是态度和习惯起决定性的作用,态度端正,学习自 然用心,良好的习惯有了,学习就成为自觉的行为。 B . 也许老师会说我幼稚,可是我就是爱看漫画,从骨子里喜欢。 C . 他的父亲已走了半年了,他家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困难了。 D . 现代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他们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素质,而且要有优良的人 文素质。
句中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选项是:(  )

A . 现今社会流行犬马之养,饲养宠物大行其道 B . 动物园中的无尾熊,一见到尤加利树,就立刻行将就木 , 准备饱餐一顿。 C . 老高不务正业,行抢为生,儿子又光宗耀祖 , 掳人勒赎,终至父子同时锒铛下狱。 D . 绯闻缠身的影星,提起自己的拍片计划,说得头头是道;一询及绯闻事件,立刻闪烁其词 , 显得讳莫如深。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B . 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C . 大李慌忙站起身说:“小米你千万别再‘李大爷李大爷’这么叫了,我听着不自在。哟,找你李大爷有什么事……嘿,你瞧,把我也绕进去了。” D . 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球迷也希望中国有更好的前锋顶上来,是张玉宁?是李毅?还是山东的李金羽?恐怕都不是,至少国足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前锋。 B . 《说文解字》解释“读”的含义是:“诵也。”也就是说,读,是出声的阅读和背诵。 C . 令狐冲在原着中是个追求自由的人,他不想陷入所谓的正邪之争,但“央笑”(网友这样称呼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笑傲江湖》。)却将其改编成一个逐渐觉悟的“革命者”了。 D . 为了切实解决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最近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
下列加线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草(wěi)       视(miè)               临(pín)            贱(bēi) B . (chǔn)      风(jù)                  制(xiē)             兽(qín) C . 使(zònɡ)        正(jiǎo)               俯(kàn)            神(mì) D . 抖(zhàn)       星宿(xiù)                意(sì)               孤(jì)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B . 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 .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 . 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画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知识的追求。②对爱情的渴望。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①② D . ②③①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登录    肄意      辉煌壮丽    情随景迁  B . 纯萃    景仰      广漠无垠    终极关怀 C . 脆弱    蔑视      无法启及    荒唐可笑 D . 可厌    回荡      压迫折磨    万物流转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太子之,疑其改悔             田忌信 B . 燕既尽齐城                   宁许以秦曲 C . 盖聂怒而之                   乃斫大树而书之曰 D . 东乡坐,事之                 齐军既已过而西
下列选项中加线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恐不须臾                ②请辞矣                 ③吾闻汉我头千金                      ④魏军大乱相                  ⑤马陵道

⑥城坏,齐人走,争  ⑦诚能其势而奋其威 ⑧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⑨君王能自陈以东

A . ①②⑥⑧ B . ②④⑤⑨ C . ①③④⑥ D . ⑤⑦⑧⑨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诗,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 . 《我的母亲》的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C .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书序,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 《赤壁》是一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如是而已。

《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dù)    推(yǎn)    风日丽(hè)       暮之年(chuí) B . (cì)    糊(tu)     枯无味(zào)      动不安(zào) C . 补(mí)    短(zhàn)   纵即逝(shāo)     丰饱满(yíng) D . (chù)   囊(kuò)    颜欢笑(qiáng)    一叶舟(piān)
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它包括_______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意志,_______人的行为,促进人的健康,_______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_______人际关系等学问。

A . 启发   规范   以至   调整 B . 启迪   规范   乃至   协调 C . 启迪   规定   乃至   协调 D . 启发   规定   以至   调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1. (1) 下面不符合“哲人”习气的一项是(    )
    A . 打发、消磨时光 B . 回避、无视生命的存在 C . 把生命看成贱物 D . 天色不佳时,将“度日”看作“消磨光阴”
  2. (2) 对于“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义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可以说死而无憾。 B . 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得以彰显和延续。 C . 生命一天天流逝促使人们看重生命的分量。 D .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
  3. (3) 对“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话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生命本是“优越无比的”“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B . 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过得丰盈饱满”。 C . 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作者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D . 概括了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寄希望于虚幻未来的消极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学/科网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

    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 . 文学经典的重构不仅是推翻经典,更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 . 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才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D . 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经典性。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 . 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C . 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D . 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B . 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 . 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D . 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