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恐年岁不吾与              唯江上清风 B . 既遵道得路                  羽化登仙 C . 覆杯水坳堂之上           月出东山之上 D . 静女姝                        汝善抚之
下列加线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怨灵修浩荡兮                之:结构助词“的” B . 乘彼垝垣,望复关         以:凭借 C . 寄所托                       因:依,随着 D . 不出,火尽                    且:而且
加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言      阿母汝求,便复在旦夕 B . 多谢后世人,戒慎勿忘      帝高阳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C . 乘彼垝垣,望复关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险隘 D . 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所守或匪亲 B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 . 青雀黄龙之轴 D . 数罟不入洿池
,何时可掇?,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阅读下面这首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唐 许浑

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1. (1) 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

  2. (2) 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下列各句中的画线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一项是(    )
A . 负而 B . 先王,而告以成功 C . 一夫 D . 仓皇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原庄宗所以得天下 B . 尔其无忘乃父 C . 函梁君臣 D . 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皆背晋以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

③尔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所以失之者

A . 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 . 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 . 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 . 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下列对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梁,吾仇也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

④燕王,吾所立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还矢先王

A . ①③/②④/⑤⑥ B . ①⑤/②③/④⑥ C . ①⑤/②④/③⑥ D . ①④/②⑤/③⑥
下列对《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B . 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 . 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D . 第四段,先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

②《伶官传序》是冠于《伶官传》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

③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

④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

⑤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

A . ①⑤④③② B . ②④⑤③① C . ⑤③①④② D . ④②③①⑤
根据《伶官传序》相关文意,默写下列名句。
  1. (1) 欧阳修提出了“”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 (2) 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
  3. (3) 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4. (4) 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 (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此三者,吾遗也             恨:遗憾 B .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泛指绳索 C . 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D .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三矢 B . 皆背晋以归梁           ②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 . 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 . ①方其系燕父子组         ②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3. (3)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 (4) 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5) 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 . 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 . 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 . 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6. (6)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 . 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 . 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7. (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8. (8) 简答题。

    ①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答。

    ②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③第四段以反问结尾,有何用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伶官传序》一文中,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B . 《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用了七个“呜呼”,悲天悯人;四十多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C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画竹”是线索,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作者与子由都向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