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

    那时,小虎子才十五岁,听得镇上人们为这座古钟议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宅院后头,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堤,是千里堤。堤上有座河神庙,庙台上有两棵古柏树。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地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根据老人们传说,这座钟是一个有名的工匠铸造的。钟上铸满了细致的花纹:有狮子滚绣球,有二龙戏珠,有五凤朝阳,有捐钱人家的姓名住址,还有一幅“大禹治水图”。钟上还刻着些文字:“大明朝嘉靖丙午年,滹沱河下梢四十八村,为修桥补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恐口无凭铸钟为证……。”乡村里人们喜欢这座古钟,从大堤上走过,总爱站在钟前仔细看看,伸手摸摸。年代远了,摸得多了,常摸的地方,锃明彻亮,如同一面铜镜,照得见人        影。能映出向晚的霞光,早晨的雾露,雨后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不常摸的地方,如同长了一层绿色的釉子,紫黝黝的。

小虎子听得说,要为这座古钟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一片好奇心,走上千里堤,看了一会子古钟;伸出指头蘸上唾沫,描画钟上的花纹。他自小就为生活忙碌,在这钟前走来走去,不知走过了多少趟,也没留心过钟上的花纹。心里想:“怪不得,好大的一座铜钟哩!也闹不清能卖多少钱,也值得这么大惊小怪!”

    他看完了钟,一口气跑下大堤,走回家去。一进门,听得父亲响亮的喊声:“土豪霸道们!欺侮了咱们几辈子。你想,堤董他们当着,堤款被他们吞使了。不把堤坝打好,决了口发了大水,淹得人们拿不起田赋银子,又要损坏这座古钟!”

    另一个人,是父亲的朋友老祥大伯的声音,说:“又有什么办法?人家上排户商量定了,要砸钟卖铜顶赋税。也好,几年里连发几场大水,这个年月,一拿起田赋百税,还不是庄园地土乱动?”

    小虎子听得两个人在小屋里唉声叹气,他扒着窗格棂一望,父亲坐在炕沿上,撅起小胡髭,瞪着眼睛生气。老人家听得老祥大伯说,猫着腰虎虎势势地跑前两步,手掌拍得膝盖呱呱地响,说:“我那大哥!这你还不明白?那不是什么砸钟卖铜顶田赋,他是要砸钟灭口,存心霸占河神庙前后四十八亩官地!”

    老祥大伯从嘴上拿下旱烟袋,扬起下巴眨巴着眼睛,想了老半天,豁地明白过来,呆了半天才说:“可也就是!自从冯兰池当上堤董,把官地南头栽上柳树,北头栽上芦苇。那林子柳树也多老高了。看起来他是存心不善……”说到这里,就沉下了头去,把下巴拄在胸脯上,反来复去思忖了老半天,又猛地抬起头来说:“可谁又管得了?”

    父亲忽地把脸庞向下一拉,说:“谁又管得了?我朱老巩就要管管!”

    老祥大伯张开两条胳膊,往天上一挥一扬地说:“管什么?说说算了,打官司咱又打不过人家。冯兰池是有了名的刀笔,咱是庄稼脑袋瓜子,能碰过人家!”

    父亲听了直是气呼呼的,血充红了眼睛,跺着脚连声说:

    “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

    朱老巩是庄稼人出身,跳跶过拳脚,轰过脚车,扛了一辈子长工。这人正在壮年,个子不高,身子骨儿结实,怒恼起来,喊声象打雷。听得说冯兰池要砸钟灭口,霸占官产,牙关打着得得,成日里喊出喊进:“和狗日的们干!和狗日的们干!”不知不觉,传出一个口风:“朱老巩要为这座古钟,代表四十八村人们的愿望,出头拼命了!”

    那天黄昏时分,朱老巩坐在河神庙台上,对着那座铜钟呆了老半天,心里暗想:“顶公款!就等于独吞,我不能叫冯兰池把四十八村的公产独吞了!”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象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他一个人,连饭也没吃,走到小严村,去找严老祥。老祥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看见朱老巩走进来,低下头坐在台阶上。她说:“老巩!算了吧,忍了这个肚里疼吧!咱小人家小主的,不是咱自格儿的事情,管的那么宽了干吗!”

    朱老巩说:“一听到这件事情,我就心气不平。冯兰池,他霸道惯了!”

    老祥大娘说:“算了吧,兄弟!几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还能改变了这个老世界?”

    朱老巩说:“不,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咱就得跟他分说清楚!”说着话,看看天色黑了,严老祥还不回来,他又拿起脚走出来,老祥大娘叫他吃了饭再回去,他也没有听见,一股劲走回锁井镇。    

(节选自梁斌《红旗谱》第一章,有删改)

  1. (1) 小说描写了老祥大伯、老祥大娘等次要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2) 请简要概括朱老巩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 (3) 根据节选的内容,你觉得朱老巩“护钟”能不能成功?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  兵

莫 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丑兵却杳无音讯。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

  1. (1)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2. (2) 根据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结合全文分析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原则。

  3. (3)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请补写①②③④⑤句子,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结构相似,修辞相同,语意相关。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快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莫言作品(《红高梁家族》《牛》《蛙》等),在实体卖场和网店都断货,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l20万元,其作品的影视改编费也水涨船高……搞笑的是,有网友昨日发帖称,莫言获奖后,淘宝网上出现了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

烤鸡,还是那种烤鸡,并未加入特别佐剂,把烤鸡肉变成天鹅肉;手稿,还是10年前的手稿,并未再经陈年酿造,把手稿变成“泸州老窖”;“高梁”,还是那片高粱,①        ,②        ;“牛”还是那头牛, ③         , ④        ;“蛙”还是那只蛙,并未经过千年炼, ⑤       。莫言,还是那个莫言,只是他身上的那道光环,把有些人的嘴脸照得有些扭曲变形。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请选取五个关键词概括莫言作品的特点。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人们为之欣喜,也在深深思索:为什么是莫言。

    对此,《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说,莫言的小说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展开,其中一个就是残酷现实,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即属于“残酷现实”藤蔓上的发轫作品。而在浪漫世界里最有名的作品,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梁》,莫言家乡曾经发生过“孙家口伏击战”,这件可歌可泣的民间抗日故事激活了莫言身体深处一直被正统叙事格式所压抑的灵感,对当时新历史叙事模式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莫言创作颇具特色,是以一种独具的生命感觉和神奇想象,将心灵的触角投向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获得超常的神奇感觉能力。他吸纳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但他对这些外来的影响,一直保持着警觉,他的内心,终究有一种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如《檀香刑》中的猫腔艺术的应用,就是很成功的一例。

在艺术与形式上,莫言也毫不落伍,《酒国》和《蛙》充满音乐的复调感,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化。他的作品易为国际接受也是他获奖的重要原因。

五个关键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丑兵却杳无音讯。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而丑兵并未气馁,主动请缨到生产组喂猪,实为读书写作做准备,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B . 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C . 小说中的“我”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我”渺小的形象与丑兵的高大形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D . 这篇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2. (2)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 (3)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各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把一叠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丑兵王三社就自暴自弃,迫不得已向连里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B . 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C . 小说中的“我”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我”渺小的形象与丑兵的高大形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D . 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主动请战的情节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丑兵参战的决心。 E . 这篇小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2. (2)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 (3)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红旗谱》《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革命文学著作,描绘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英勇奋战的形象。

材料:《东周列国志》、《齐民要术》、《牡丹亭》、《三国演义》、《梦溪笔谈》、《长生殿》、《隋唐演义》、《西厢记》、《天工开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焖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地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场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第二年春天,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理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满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五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梁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糖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梁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梁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 (1) 请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2. (2)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 (3)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 (4) 小说中的“黄油烙饼”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文学创作集中于对“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出现了《保卫延安》《红旗谱》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除了这类结构宏大的“史诗性”小说,还有一部分借鉴民间文化资源、富于传奇性和故事性的小说,如《林海雪原》《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也深受读者欢迎。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直接来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但作品中展现的英雄主义情结却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英雄传奇一脉相承。英雄传奇以通俗化叙事为主要特征,一些当代作家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自觉借鉴并参照这些文学、文化资源进行创作。《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曾表示,虽然国外文学名著能使自己陶醉并受到教育,但“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而对于传统章回小说的一些情节故事,他就可以讲评背诵,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吸收和借鉴。《林海雪原》以小分队剿匪为线索,串联着几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如“杨子荣舌战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等。这几个故事既可独立成篇,又与全书紧密相联。这种写法与传统章回小说极为相似。

     除借鉴叙事模式外,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还吸收了古代英雄叙事的传奇特征,故事情节围绕英雄展开,凸显英雄的传奇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受命打入敌占区,单枪匹马对伪军进行瓦解和策反。《烈火金钢》中负伤的史更新勇斗敌人,“白手夺枪”,使敌人以为桥头镇隐蔽着八路军大队人马,于是派重兵“铁壁合围”,但史更新单枪独身冲出重围。这些情节虽有夸张成分,但也揭示出人民战士的智勇,既传奇又不失其真。

     此外,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还继承了中国传统英雄传奇的“侠义”精神。如《林海雪原》一开场就写到少剑波的姐姐被土匪杀害,从而使少剑波的“剿匪”与“复仇”结合在一起;杨子荣也是抱着复仇的想法参加革命,可是后来,杨子荣脑中的仇人概念“已经不是一个杨大头,而是所有压迫、剥削穷苦人的人”。但这些英雄人物的“侠义”精神与古典小说中江湖豪士的行侠仗义存在根本不同,在满足大众欣赏趣味的同时,富有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作者和革命者的理想与愿望。《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从小受苦,父亲被恶霸折磨而死,母亲积怨成疾,撒手人寰,妹妹被捉去当丫头卖掉;为躲避残害,杨子荣在外漂流7年后加入八路军。《烈火金钢》中的史更新出身社会底层,既是磨工也是矿工,还是码头工人;丁尚武家境贫苦,双亲被地主剥削致死。这些小说对英雄出身的强调,主要目的是“为动员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强大的召唤作用……使每一个‘平凡的儿女’都看到了自己成为‘英雄’的可能性”。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创造性地借鉴中国传统叙事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极富大众性,受到影视、评书、戏曲等各类艺术形式青睐。但是,在当代文学史中,这类作品却较少被提及,“民族性”“通俗性”等特点更是常被忽略。因此,对以《林海雪原》《烈火金钢》为代表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进行考察,探析其“通俗性”“传奇性”等艺术特点,重温那些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形象,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王谦《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艺术价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比经典革命历史小说更具传奇性和故事性,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B . 虽然中国当代作家也能从外国文学中汲取养分,但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直接。 C . 革命英雄传奇故事富有教育意义,集中体现在鼓励每一个平凡人都可能成为英雄。 D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在当代文学史中还未获得应有的地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具有学术价值。 B . 文章遵循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方式展开论证,行文逻辑严密。 C . 文章从叙事模式、情节内容、侠义精神等角度揭示古今文学间的传承关系。 D . 文章引用了多个例子,充分论证了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串联几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是传统小说的叙事技法,使得故事情节通俗易懂,便于流传。 B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以真实革命斗争为叙述背景,但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保留了艺术虚构空间。 C . 当代作家对“侠义”精神的继承并非全盘接收,弥补了江湖豪士的行侠仗义缺乏教育意义的缺点。 D . 当代文学研究应当从传承中国民间文学和文化资源的角度,更多地考察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红旗谱》《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革命文学著作,描绘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英勇奋战的形象。

材料:《东周列国志》《齐民要术》《牡丹亭》《三国演义》《梦溪笔谈》《长生殿》《隋唐演义》《西厢记》《天工开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文学创作集中于对“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出现了《保卫延安》《红旗谱》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除了这类结构宏大的“史诗性”小说,还有一部分借鉴民间文化资源、富于传奇性和故事性的小说,如《林海雪原》《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也深受读者欢迎。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直接来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但作品中展现的英雄主义情结却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英雄传奇一脉相承。英雄传奇以通俗化叙事为主要特征,一些当代作家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自觉借鉴并参照这些文学、文化资源进行创作。《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曾表示,虽然国外文学名著能使自己陶醉并受到教育,但“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而对于传统章回小说的一些情节故事,他就可以讲评背诵,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吸收和借鉴。《林海雪原》以小分队剿匪为线索,串联着几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如“杨子荣舌战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等。这几个故事既可独立成篇,又与全书紧密相联。这种写法与传统章回小说极为相似。

    除借鉴叙事模式外,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还吸收了古代英雄叙事的传奇特征,故事情节围绕英雄展开,凸显英雄的传奇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受命打入敌占区,单枪匹马对伪军进行瓦解和策反。《烈火金钢》中负伤的史更新勇斗敌人,“白手夺枪”,使敌人以为桥头镇隐蔽着八路军大队人马,于是派重兵“铁壁合围”,但史更新单枪独身冲出重围。这些情节虽有夸张成分,但也揭示出人民战士的智勇,既传奇又不失其真。

    此外,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还继承了中国传统英雄传奇的“侠义”精神。如《林海雪原》一开场就写到少剑波的姐姐被土匪杀害,从而使少剑波的“剿匪”与“复仇”结合在一起;杨子荣也是抱着复仇的想法参加革命,可是后来,杨子荣脑中的仇人概念“已经不是一个杨大头,而是所有压迫、剥削穷苦人的人”。但这些英雄人物的“侠义”精神与古典小说中江湖豪士的行侠仗义存在根本不同,在满足大众欣赏趣味的同时,富有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作者和革命者的理想与愿望。《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从小受苦,父亲被恶霸折磨而死,母亲积怨成疾,撒手人寰,妹妹被捉去当丫头卖掉;为躲避残害,杨子荣在外漂流7年后加入八路军。《烈火金钢》中的史更新出身社会底层,既是磨工也是矿工,还是码头工人;丁尚武家境贫苦,双亲被地主剥削致死。这些小说对英雄出身的强调,主要目的是“为动员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强大的召唤作用……使每一个‘平凡的儿女’都看到了自己成为‘英雄’的可能性”。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创造性地借鉴中国传统叙事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极富大众性,受到影视、评书、戏曲等各类艺术形式青睐。但是,在当代文学史中,这类作品却较少被提及,“民族性”“通俗性”等特点更是常被忽略。因此,对以《林海雪原》《烈火金钢》为代表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进行考察,探析其“通俗性”“传奇性”等艺术特点,重温那些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形象,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王谦《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艺术价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比经典革命历史小说更具传奇性和故事性,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B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围绕英雄展开,是通过夸张的情节设置来凸显英雄传奇性的。 C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富有教育意义,集中体现在鼓励每一个平凡人都可能成为英雄。 D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在当代文学史中还未获得应有的地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具有学术价值。 B . 文章遵循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方式展开论证,行文逻辑严密。 C . 文章从叙事模式、情节内容、侠义精神等角度揭示古今文学间的传承关系。 D . 文章引用了多个例子,充分论证了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串联几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这种叙事模式借鉴了传统章回小说,是当代作家从传统文学中吸收和借鉴的有益成果。 B .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以真实革命斗争为叙述背景,但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保留了艺术虚构空间。 C . 当代作家对“侠义”精神的继承并非全盘接收,弥补了江湖豪士的行侠仗义缺乏教育意义的缺点。 D . 当代文学研究应当重视对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考察,探析其艺术特点,发掘其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为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树人中学拟举办以“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肩负时代使命”为主题的读书、观影心得交流会。

下面是主办方推荐的部分红色经典小说、电影名目。

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小英雄雨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色经典电影:《南征北战》《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地道战》《开国大典》《焦裕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

假如你应邀参加本场交流会,请以“与你一起走进.....”为题(横线上填写你所阅读或观看的一部红色经典的名称),写一篇推荐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