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知识点题库

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 B . 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 C . 见素抱朴                     见:看见。 D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名天地始 ②同谓玄 ③玄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为美 ⑤行不言教 ⑥莫能胜 ⑦弱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

A .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 . 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 . 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 . 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名可名,非常名 B . 有,名万物之母 C .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以圣人云       是以:因此。 B . 受国之垢          垢:污垢。 C . 是谓社稷主       社稷:指国家。 D . 受国不祥          不祥:灾祸。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③其无以易之                              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①/②③/④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用不                 弊:衰败。 B . 大盈若                     冲:空虚,不完满。 C . 是以圣人为而不       恃:依仗,依赖。 D . 损不足以有余          奉:供养。
下列语句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用不穷               犹张弓欤 B . 损不足奉有余    欲观其妙 C . 功成不处          生不有 D . 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无,名天地始,殚残天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B . 常无,欲以观其妙,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 . 夫唯弗居,以不去,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D . 罔罟所布,耒耨之所刺,彼圣人者,天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 (1)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 (2)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逾:超越。 B . 愿无伐善,无劳              施:施行。 C . 知者 , 仁者静                 动:活跃。 D . 小人戚戚                        长:总是。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 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一言而可以邦      兴:使……兴盛。 B . 如其而莫之违也       善:善良。 C . 不几乎一言而邦乎   丧:亡。 D . 为君难,臣不易      为:做。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 .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B .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C . 敏于事而慎于言 D . 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未有仁而其亲者也         遗:遗弃,抛弃。 B . 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显露,表现。 C . 于大盗                        逐:追随。 D .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矣   累:劳累。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话强调了说理教育法的重要性。 B . 《老人与海》中“他合上两只手,摸一摸掌心。两只手没有死,只要把两只手一张一合,他还觉得活活地痛哩。他把脊背靠在船艄上,才知道自己没有死。”用动作刻画了老人内心的沉着和稳重。 C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主要是记言,有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像“发愤忘食”“见义勇为” “五十步笑百步”“道不同不相为谋”等,至今被人们频繁引用。 D . 小说《老人与海》中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大马林鱼的强壮有力、鲨鱼的成群结队和老人的年老体弱、孤军奋战形成对比,更鲜明地突出老人性格的坚强。
  2. (2) 《论语》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 (3) 《论语》中孔子是如何回答子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一问题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 (4) 《老人与海》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请分别指出“老人”“大马林鱼”和“狮子”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③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1. (1) 材料①中“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是指,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
  2. (2) “怨”是我们常见的情绪。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事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17.21)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2.5)

  1.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礼与孝的关系
  2. (2) 孔子为什么严厉责备宰我“不仁”?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中国史学著作浩如烟海,著作体例丰富多样,其中《左传》 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纪传体著作,《战国策》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 . 《论语》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而成,充分 反映儒家以“仁”治国的政治理念,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C . 古人幼时命“名”, 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 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D . 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后泛指男子20 岁左右的年纪。
下列对本单元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论语》中的语句言简意丰,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B . 《大学之道》文章首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C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D .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空洞无用、言之无物;庄子则讥讽惠子学识浅薄,根本不理解他的学说。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 . 《大学》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 .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D . 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庄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老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