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点题库

下列是一段评论《捣衣》诗的文字,依前后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

《捣衣》清而彻,有悲人者。此是___________苟无感,何嗟何怨也!(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甲、内外相感,愁情结悲    乙、秋士悲于心   丙、然后哀怨生焉     丁、捣衣感于外

A . 乙丙丁甲 B . 乙丁甲丙 C . 丁甲乙丙 D . 丁丙乙甲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现象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以区区不能废 / 请略陈固陋 / 四美具,二 B . 梁鸿于海曲 / 百忧其心,万事劳其形 / 故述往事,来者 C . 雄州雾列,俊才驰 /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 徐孺陈蕃之榻 D . 魏其,大将也,赭衣 / 莞尔而笑,枻而去 / 三江而带五湖
选出对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 . 七十者帛食肉              衣:穿 C . 作《师说》以之          贻:遗留 D . 不相识                        素:向来
李白的《行路难》中以“。”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诗经《关雎》起兴的句子是:,在河之洲。,左右流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天河一号”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的重大成果。 B . 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不断蔓延,我们必须对学校、易感人群、人口稠密地区、农村边远地区做好防疫监控工作。 C . 世博会的收入构成中,门票收入占50%,因而上海世博会的盈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大量的参观者。 D . 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人们除了品茶、弹古琴,还可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老板称这里为“私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B . 柳永没有想到,姑苏的天空竟这般的蓝,蓝得仿佛只要一伸手,手指就会被染成蓝色。 C . 长江水文局最新发布的水情分析指出,近年来长江流域出现了来水量严重偏少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天气因素所造成的,与三峡工程蓄水无直接关系。 D . 金钱可以让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也可以让人利令智昏,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      考:刑讯 B .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狱      按:按照 C . 帝感悟,即许                       报:批复 D . 公于京师使客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某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语文老师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拼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 (1) 前两句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 (2) 今之“柳”扫古之“落花”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旗袍    青花瓷    老奸巨猾    冤家易解不易结 B . 炒作    志愿者    图穷匕现    打破沙锅问到底 C . 包揽    四合院    胸无点墨    宰相肚里能撑船 D . 楼宇    水笼头    蛊惑人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踌躇 游走 B . 彷徨 奔走 C . 犹疑 奔跑 D . 徘徊 穿梭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博士涌入公务员队伍,或许可以改变一下地方政治生态,使其他官员兴起学习之风,避免陈陈相因的官场沉疴。 B . 人们记得的将是他不切实际的金融政策、信手拈来的允诺,或许还有他对评估机构的干预。 C .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革命风云际会 , 各种新兴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常感慨自己老眼昏花,跟不上潮流。 D . 荣国府为清式建筑群,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她富丽堂皇,器宇轩昂 , 雕梁画栋,建筑雄伟
《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离骚》中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还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 (1) 文章写了不同时期“我”对那株巨槐的感受,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2)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却写了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内容,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结合文本,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根     生

     刘 林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特别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

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

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儿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三朝时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

苗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儿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

爹不答应。

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

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

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上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得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儿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待在地里干活,他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里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蜇得村里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里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待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

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里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里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时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B . 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C . “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更烘托了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 D . 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 E . 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2. (2)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虽不起眼,可它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子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②,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时,③,恪尽职守,这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跟着感觉走,追求所谓潇洒时,你却能守得住寂寞,认真做事,这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