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不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且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 B . 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C . 由于美国在中东地区“广招憎恨”,如果匆忙前去帮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那么阿拉伯国家将会指责美国再次干涉一个穆斯林国家的内政。 D . 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B . 日本最近发生了强烈地震,大量建筑物坍塌,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C . 索科洛夫和同是孤儿的伊琳娜结婚后,生了三个聪明的懂事的儿女,一家五口相濡以沫 , 和睦幸福。 D .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无可非议的。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腮帮      忧郁     狼吞虎咽     一片漆黑 B . 衣襟      障碍     抑扬顿措     百无聊赖 C . 缘故      执照     先发治人     小心翼翼 D . 大尉      熄火     礼上往来     和衷共济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那(shà)     击(jū)     葬(mái)        动(chàn) B . 逅(xiè)     吞(shì)    粗(kuàng)      意(qiè) C . 好(shì)     闪(shuò)   然(hè)         咒(zǔ) D . (lè)      息(zhì)    干(kū)         泥(nìng)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 . 王鹏除被责令作出检讨外,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 C . 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D . 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首批改革38个试验区,从今年起进行课改实验。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那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B . 他在敦煌学研究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 , 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C . 这块石头简直就是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在这里安个岗哨是再合适没有了。 D . APEC会议期间,一位三年前曾到过上海的外国游客感慨地说:“今天的上海真令人刮目相看。”
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昆剧在表演艺术上_________高雅,而且优秀艺人为了_________观众,常常以通俗的语言_________剧本。

A . 品味  接进  润色 B . 品位  接近  润饰 C . 品味  接近  润色 D . 品位  接进  润饰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mù)       打(ái)       俘(nǔ)          弹(kēnɡ) B . 击(jū)       奔(sānɡ)      好(shì)           帮(sāi) C . 住(zhān)     狼吞虎(yàn)   一(cuō)          搁(dān) D . (zhōu)  前(jīn)       啬(lìn)           泥(nìnɡ)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强迫           倔强              强词夺理              强行突 破 B . 折本           折腾              令人折服              损兵折将 C . 和泥           和亲              曲高和寡              面里和糖 D . 面糊          糊墙              糊上裂缝              辣椒糊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 . 王鹏除被责令作出检讨外,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 C . 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D . 他俩表演的节目,总是想让观众滴几滴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煽情之嫌。
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他曾于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B .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祝福》、《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C .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D .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品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展现了贾府的“与别家不同”。
选出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划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B . 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C .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 , 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D . 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合适的一组是(    )

不只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________,_______。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

A . 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 B . 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 C . 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 D . 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_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 . ①④②③⑥⑤ B . ⑥②③①⑤④ C . ①④②⑤③⑥ D . ⑥③④②①⑤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 . ①⑤②④③⑥ B . ①⑥④②③⑤ C . ③⑥④②⑤① D . ③④⑥①②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5个来自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海监执法船船员岗位无人报考的原因并非日本媒体所称的“海监岗位太危险”,而是因为职位本身要求的条件比较严格而造成的。 B . 麻将运动不仅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而且具有独特的游戏特点,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数学、逻辑学、统计学、心理学、博弈论等众多人类智慧。 C . 一个人即便拥有较为体面的收入,但是如果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一旦遭遇自己或家人罹患大病等变故,经济上就很容易被拖垮,也就无法感觉到幸福。 D . 当代艺术家身处正在经历千载难逢的历史巨变、熔铸了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蕴含着无限可能性与生机的时代,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历史厚度和深刻内涵。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B . 地产商们得知某厂房宣布拍卖的消息后,纷纷看好这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地块,厂房受到买家追捧,成为众矢之的 C . 李女士勇敢地站出来,在媒体上现身说法自己的遭遇,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因贪小便宜而上了骗子的当。 D . 荣誉的桂冠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成功者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嵌着难以言喻的沉重和艰辛。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 . ④①②⑤⑥③ B . ⑥③⑤②④①     C . ④①⑥②⑤③ D . ⑥③⑤④②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 (1) 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2. (2)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3)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 村

戴复古①

  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 (1) 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 (2) 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