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星的运动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卫星的行星 B .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C . 太阳是银河系中唯一发光的恒星 D . 所谓恒星就是永恒不变的星球

某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如图所示,F1和F2是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行星在A点的速率比在B点的大,则太阳是位于(    )

A . F2 B . A C . F1 D . B
下列关于开普勒对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所有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 . 行星与太阳间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角度相等 C .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 D . 行星轨道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越小
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在天文学上常用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天文单位,用来量度太阳系内天体与太阳的距离.已知木星公转的轨道半径约5.0天文单位,请估算木星公转的周期约为多少地球年(   )

A . 3年 B . 5年 C . 11年 D . 25年
飞船围绕太阳在近似圆周的轨道上运动,若其轨道半径是地球轨道半径的9倍,则宇宙飞船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   )

A . 3年 B . 9年 C . 27年 D . 81年
如图所示,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为近日点,Q为远日点,M,N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 ,若只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经M、Q到N的运动过程中    

A . 从P到M所用的时间等于 B . 从Q到N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 C . 从P到Q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 . 从M到N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已知地球自转周期为T0 , 有颗与同步卫星在同轨道平面的低轨道卫星,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其运行半径为同步轨道半径的九分之一,该卫星两次在同一城市的正上方出现的时间间隔可能是(   )
A . B . C . D .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量子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0,周期为T0 ,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对应的半径和周期为R和T,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它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已知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半径的 ,中圆地球轨道卫星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k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的自转周期为T,则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在轨运行的(  )
A .   周期为 B . 周期为 C . 向心加速度大小为 D . 向心加速度大小为
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每过N年,该行星会从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如图甲所示)运行到地日连线的延长线上(如图乙所示),该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比为(   )

A . B . C . D .
在研究行星运动的过程中,第谷观测天体记录了大量准确数据,开普勒用这些数据验证圆周运动模型时发现偏差,于是提出椭圆模型,消除偏差,从而发现行星运动定律.这段历史展示的科学探索方法是(     )
A . 观测数据——检验模型——修改模型——得出规律 B . 修改模型——得出规律——观测数据——检验模型 C . 得出规律——观测数据——修改模型——检验模型 D . 检验模型——修改模型——得出规律——观测数据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距月球表面100公里的圆形环月轨道Ⅰ。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次变轨,进入近月点(B点)高度约15公里、远月点(A点)高度约100公里的预定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8

A . 探测器在轨道Ⅱ上A点的速度小于在B点的速度 B . 探测器沿轨道Ⅰ无动力运动过程中,探测器中的科考仪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 . 探测器从轨道Ⅰ变轨到轨道Ⅱ,在A点应加速 D . 探测器在轨道Ⅱ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
如图所示为某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椭圆轨道,F1和F2为椭圆的焦点。卫星由A经B到C点的过程中,卫星的动能逐渐增大,且路程AB与路程BC相等。已知卫星由A运动到B、由B运动到C的过程中,卫星与地心的连线扫过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30

A . 地球位于焦点F1 B . S1一定大于S2 C . 卫星由A运动到C,引力势能增加 D . 卫星由A运动到C,加速度减小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所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已全部转人长期管理模式,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又迈出重要一步。如图,“北斗三号”系统包括中圆卫星c(周期约为 )、同步卫星a(周期约为 )和倾斜卫星b(周期约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圆卫星的动能等于同步卫星的动能 B . 中圆卫星的线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线速度 C . 中圆卫星和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约为 D . 中圆卫星的重力势能与倾斜卫星的重力势能之比大于1
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公式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 k是一个与行星质量无关的量 B . 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 ,周期为 ;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 ,周期为 ,则 C . T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 D . T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如图,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它运动速度最大的位置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我国于1970年4月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还在运行,“东方红一号”运行的轨道是椭圆,近地点A距地面的高度为 ,远地点 距地面的高度为 。若地球的半径为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 ,则“东方红一号”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之比为(   )
A . B . C . D .
2019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热播,观众分析《流浪地球》中的发动机推动地球的原理:行星发动机通过逐步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达到极限以后通过引力弹弓效应弹出地球,整个流浪时间长达几十年。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轨道1为地球公转的近似圆轨道,轨道2、3为椭圆轨道,P、Q为椭圆轨道3长轴的端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球在1、2、3轨道的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T3 , 则T1<T2<T3 B . 地球在1、2、3轨道运行时经过P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v3 , 则v1>v2>v3 C . 地球在1、2轨道运行时经过P的加速度分别为、a2 , 则< a2 D . 地球在1轨道P点加速后进入2轨道,在2轨道P点再加速后进入3轨道
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经过200多天的飞行,成功进入椭圆形的轨道绕火星运动,开展对火星的观测,并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如图所示,在“天问一号”沿椭圆轨道由“远火点”向“近火点”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探测器受到火星的引力增大 B . 探测器的速度逐渐减小 C . 引力对探测器做负功,探测器的势能逐渐减小 D . 引力对探测器做正功,探测器的机械能逐渐增大
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间,这也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名字的来源。“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射时间要求很苛刻,必须在每次地球与火星会合之前的几个月、火星相对于太阳的位置领先于地球特定角度的时候出发。火星与地球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不考虑火星与地球的自转,且假设火星和地球的轨道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相关数据见下表,则根据提供的数据可知( )


质量

半径

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地球

M

R

1年

火星

约0.1M

约0.5R

约1.9年

A . 在火星表面附近发射飞行器的速度至少为7.9km/s B . 地球与火星从第1次会合到第2次会合的时间约为2.1年 C . 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约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9倍 D .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