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点题库

从右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钢铁“大跃进”(张乐平1958年)
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以高指标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③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钢铁生产形势喜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放映出当时中国

A .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 .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 . 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 . 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据中国档案材料,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顾问或专家共计1093人。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华,中苏达成协议:在华苏联顾问或撤回,或改为专家,以后将根据中国的需要继续派遣专家。国务院通知“各部门聘请苏联专家必须严格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1957年有952人,1958年915人,1959年699人,1960年410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 “一五计划”的完成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 B . 中国试图摆脱苏式发展模式 C . 反映出中苏分歧越来越严重 D . 苏联撤走专家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决定性因素
下表是国家计委对原定的1961年计划所作的调整,造成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


基本建设投资

粮食

调整前

167亿

1900万吨

4100亿斤

调整后

87亿

850万吨

2700亿斤

A . 三年自然灾冉的形响 B . 左”倾姗误的结果 C . 政府收缩发展的战略 D . 新的调整方针的提出
有学者评价我国的某个五年计划:它的实施,与对革命经验的采借有关。以群众运动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运作方式;在分配方面倡导恢复供给制。该五年计划(  )

A . 充分发动群众取得了巨大成绩 B . 采取合理分配制度推动任务完成 C . 受“左”的干扰导致不良后果 D . 汲取革命经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之所以说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B . 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 C . 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 D . “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

A .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 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 . 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 .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其中,钢产量为134.9万吨,比1949年增长753.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46.2%;粮食产量为16.392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9.35%。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B . 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C . 农轻重比例日趋平衡 D . 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    )

A . 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C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标准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2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
A . 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 B . 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 . 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 D . 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

会议

粮食产量指标

棉花产量指标

1956年中共八大

2500亿公斤

4800万担

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7500亿公斤

15000万担

A . 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出现大跃进运动 C .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 . 实施“一五”计划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这些政策相同之处是(   )

A .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 . 农民都可以自主分配农产品 C . 都有利于深化城市改革 D .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问答题: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
A . “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 . “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 . 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 .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
A .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 .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 .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 .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读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表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 . 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 . 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 . 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