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知识点题库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经济体制  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 (3) 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 (4) 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 .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 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 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 (1)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2. (2) 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

下表“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C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 .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载了客观规律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    )

A . 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 . 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 . 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 .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1. (1) 历史上的三中全会都通过了一些重大的决议。哪年召开的哪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的30年农村改革从何地开始?
  2. (2) 农村改革开始后,党实行什么政策“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3. (3)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以下措施中,哪些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D .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改变管理模式

②克服平均主义

③解放生产力

④改变所有制性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发性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 .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 . 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慵懒、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在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材料观点相符(    )
A .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这表明(  )
A . 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 B . 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 C . 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 D . 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
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大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的全球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当相互依赖所代替。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强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 .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A .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 .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 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 .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