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题库

《史记》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 B . 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 C . 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 D . 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
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    )
A .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B . 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 C . 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 D . 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下列纺织业发展的情形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①设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一一商代

②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西汉

③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宋代

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明代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生产、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此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B . 政治上的大变革必然引起生产的大变革 C . 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此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百家争鸣 D . 此时期变法运动最大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下表为学术界对西汉时期大地产经营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的大地产经营(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有助于缓解土地兼并 B . 凸显租佃经济的特点 C . 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D . 与经济环境变化有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习.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虛,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
A . 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 . 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 . 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 . 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在政治方面主张(    )
A . 以法治国 B . 以德治国 C . 无为而治 D . 选贤任能
在先秦早期经典文献中,“王天下”的合法性往往来源于天命的转变。而先秦儒家则在解释经典的过程中,力图把这种无常的“天命”与“人事”结合起来,并将天命转移与仁政相连接。这表明先秦儒学天命观 (    )
A . 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B . 注重统治者的道德 C . 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 D . 强调君权神授学说
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衰机”指的是(  )
A . 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世界的交流     B . 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 C .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丧失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D .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渠)旁高卬之田,汉武帝认为“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他大力支持上述建议并将其付诸实施。汉代统治者这样做旨在(   )
A . 兴修水利以增强抗灾能力 B . 发展社会经济以增加政府收入 C . 增强政府实力以解决边患问题 D . 鼓励百姓开发山川以扩大耕地面积
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
A . 开田畴,勠力农业 B .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 .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 . 周游列国,著书立说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初年,币制混乱,汉武帝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考虑,任用桑弘羊进行币制改革。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汉武帝还下令提高三官五铢的铸造工艺,规定“周廓其质”。在此工艺下,三官五铢边廓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且质量上乘,其盗铸成本较高。“……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且五铢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如图漫画绘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成语故事。下列观点中,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刻舟求剑)对应的是(      )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周代文献记载,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这一称号既是姬姓乃天下之大宗的表现,也是王朝礼制的规范。这反映了西周(   )
A . 王权开始与神权相结合 B . 社会风俗受到礼乐浸染 C . 国家祭祀制度较为成熟 D . 政治统治宗法色彩浓厚
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 .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社会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的理念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而天下治矣”

——顾炎武《郡县论一》

材料三:“八二宪法”正式确认了基层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规定了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八二宪法”的上述规定,确认了基层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宪法原则,表明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宪法地位得以确认。

——师泽生杨博《“八二宪法”与中国政治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简述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张,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评价。
  3.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选择阐述①:指出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并分析“基层民主制度的宪法地位得以确认”的影响。选择阐述②:简述民主与法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 . 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 . 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 . 商软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D . 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不同
汉代实行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方式;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据此可知,汉代的选官制(   )
A . 根除了血缘政治的影响 B . 长期推行冲击中央集权 C . 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D .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威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