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汉朝实行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唐代实行台谏相辅,而明清则实行台谏合一。这一变化()
A . 弱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 B . 强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 C . 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D . 加强了监察机构的权威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搭配准确的是(   )
A . 商周一铁器 B . 秦汉一彩瓷 C . 唐宋一青铜器 D . 明清一棉布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 . “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 . 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 . 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   )
A . 知行合一 B . 经世致用 C . 回归孔孟 D . 民贵君轻
明朝末年,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家佃户,浙江和福建为人佃作食力的劳动力占9/10,北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
A . 农业劳动力较充盈 B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明人杨士奇曾说:“吾宗自吉水徙西昌盖四百年,世以赀甲闾右,然所恃者诗书行义相传袭,未尝恃赀也,更世多故,其连薨”,但“世以诗礼承家,文人高士,抱节明经,代不乏人”。这折射出当时(  )
A . 富民阶层特征较为稳定 B .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C . 基层社会文化氛围浓厚 D . 政府抑商政策严厉
根据如图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 .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 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 .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 .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巨著的封面。该著作的作者是(    )

A . 李时珍 B . 宋应星 C . 施耐庵 D . 曹雪芹
有人对乾隆年间有关实物地租的628件刑科题本档案做了分析:这些档案覆盖全国17省,其中分成租制的共97件,占总数的15.4%;定额租制的531件,占总数的84.6%。这一分析反映了当时(    )
A .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 B . 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 C . 全国农村经济纠纷问题突出 D . 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
清乾隆年间,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 . 棉纺织行业开始兴起 B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 . 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D . 百姓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

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 《清史十五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的“制度创新”有什么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写给朝廷的奏疏《请照旧永折琉》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申述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以上信息表明明末嘉定地区(   )
A .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 .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 形成向市场谋利的风气 D . 不适合水稻的种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丝、麻布、第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載: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麦为笠,穿线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  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收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收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民兼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不同,并说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影响。
监察官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盛于明,止于清顺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新赋予监察官员“风闻言事”的权力,即使弹劾出现错误,也不受处罚。“风闻言事”的实行(  )
A . 表明皇权达到顶峰 B . 说明监察制度愈益成熟  C .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 D . 有利于官员的清正廉洁
中国古代某机构的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该机构是(   )
A . 尚书台 B . 内阁 C . 中书省 D . 军机处
《清圣祖康熙传》中记载:“如粮尽,则取湖滩河朔之米,何虑之有?粮虽尽,朕必啮雪穷追,断不回师。”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康熙帝(   )
A . 平定三藩 B . 收复台湾 C . 抗击沙俄 D . 平定噶尔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总结出来,作为一个仁者,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缓和敌对阶级矛盾的原则,这里讲的宽、惠都是说对劳动者的态度要和缓一些。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原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将导致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董仲舒在理论上发展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他潜心研究,建构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君主政治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他将阴阳五行学说融贯于整个理论,将政治、历史和哲学融为一体,政治思想体系相对完备。董仲舒以儒为主,揉以阴阳五行、法、墨等学说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孟,后启朱、王。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但秦汉以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完全颠倒了本来的君民关系。基于此,黄宗羲把那种谨守所谓君臣大义的人,称之为小儒之见,盛赞汤、武伐暴的正义性。

——摘编自苗润田著《中国儒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孟子政治主张的相同点,并简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其对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
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反映其政治主张是(    )
A . 倡导为政以德 B . 主张天下共主 C . 提倡工商皆本 D . 反对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