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题库

《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 外国列强从此相继入侵 B .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 .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颁行。相反,英国人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 . 突破了国人夷夏之防的观念 B . 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 . 未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D . 推动国人了解近代法治观
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 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B . 强迫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 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D . 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建国后,即从海路展开对外贸易。北宋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北宋和外国贡使进行官方交易。另一种方式,是大量的民间贸易来往,北宋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管辖。北宋的输出品主要是瓷器、杂色帛以及各种矿产品;输入的多半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如各种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玳瑁、苏木等。

明代的对外贸易原有“朝贡贸易”和私人经管的私商贸易两种形式。郑和出使海外诸国,实际上是这种朝贡贸易的扩大。私人的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事实上则在继续发展。南洋所产的香料,是进口商品的大宗货物;其次,进口外国的商品中,手工业原料和织纺品为数最多。综观这时从海外输入的商品,并非只是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禽异兽、珍珠宝石之类,其中大部分都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王朝在对外贸易的管理上,也体现了禁海闭关政策中的限制原则。在中外商人相互关系的规定上,外国商人只能和中国官方指定的商人进行贸易。然而,这二百年中,不但贸易量在不断扩大,而且和贸易发生联系的金融活动,包括汇兑和放款,也有所发展。通过贸易和金融的势力,西方国家逐渐取得贸易的支配权。这个时期中外贸易上的主要商品,在中国出口方面,以丝、茶、棉布为主。进口商品以毛织品和棉花为大宗。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品种繁多的进口货中,以鸦片和棉纺织品为最大宗。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的五年平均数,鸦片占进口货总值的39.2%,棉纺织品占进口货总值的32.2%,鸦片居于首位。经过20年的发展,到光绪二十年(1894),棉纺织品上升为首位,鸦片下降为第二位。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出口主要还是农产品,以茶叶和生丝为最大宗。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几乎全被外国洋行所控制,农产品和原料受到外国商人的压价掠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清前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后期进出口货物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这段言论(    )
A . 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 . 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 C . 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 . 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材料二: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

开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其他条款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 (2) 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4. (4)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故烦请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这一护照的出现最早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间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 甲午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帝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列强在19世纪上半期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 列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B . 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 .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D . 中国是当时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下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表明(    )

A . 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B . 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 C . 清廷统治岌岌可危 D . 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
阅读如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头等白洋布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32.53

6.95

本色洋布

20.74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 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更为便利 B . 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D . 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表为1840年以前中外科技成就所占比例表

年代

科技数量

中国科技数量及比重

西方及其他地区数量及比重

1至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至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9世纪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中文报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纸已为中国人所办。这一变化说明 (    )
A .   外报在中国生存的艰难 B . 中文报刊内容日趋丰富 C . 政府舆论控制能力削弱 D . 民族报刊业的迅速发展
魏源建议清政府聘请洋人指导中国工匠制造战舰,还提出在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授予科甲出身。对魏源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         

②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③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④力图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840年4月,英国议会在经过辩论后,以九票多数通过了支付军费案,支持政府进行可耻的对华战争(鸦片战争)。英国发动这场可耻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 . 改变中英贸易的不利局面 B .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C . 实现对中国的全面征服 D . 保护鸦片走私者的切身利益
英国历史学家基尔南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背后发生的不是什么“文化冲突”或“礼仪之争”。或许中国政府故意设置扎仪障碍以宛拒对中国不利的要求,而英方也乐于设置礼仪障碍好以“被辱”为借口发动一场基于利益的战争。该观点(   )
A . 批评了清朝的愚昧自大 B . 否认中英意识形态的差异 C . 揭示了中英战争的本质 D . 丰富了对鸦片战争的研究
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据此判断魏源著该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 通过学习西方增强国力来抵制侵略 C . 革新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 D . 提倡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政府行政虽然从制度设计形式上实现了王朝的安全,但自秦汉以来,家天下统治并没有万世长存,改朝换代仍频频发生。只不过皇权的颠覆大多不是源于行政官员的反叛而是源于基层百姓的造反。传统政府也曾试图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如连坐、保甲等,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基层社会被其锻造的特殊绅士阶层所控制,绅士的乡土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基层控制只能通过绅士才能发生作用。州县以下的广大基层社会也正是绅士发挥作用的空间领域。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自治管理在19世纪下半期,分三个阶段迅速发展起来。最初.的推动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叛乱期间,当时地方名流组织了民团,并承担税收和其他通常由官吏行使的地方权力。第二个推动出自叛乱后重建的需要。承担救济与亚建的主要责任的地方人士,把他们在教育和福利方面的活动扩大到官府外的管理中属于地方民政结构主要部分的领域。这些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捐赠,即名流和企业的捐助,以及官吏不能完全控制的商业税款。扩展的最后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当时有功名者和绅董开始在教育和工业方面从事自强活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地方自治的特点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地方自治管理发展的条件和意义。
1844 年,中美、中法签署条约规定十二年后修约。英国援用条款,称其亦可以享受十二年修约之权利。 英国攫取“修约之权利"的依据是(   )
A . 五口通商 B . “门户开放”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领事裁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