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点题库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

A . 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B . 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改革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C .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三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囯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囯的金融之道》

  1. (1) 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 (4) 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 . 自然灾害频仍 B . 社会治安混乱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官吏贪暴腐败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特点是(  )
A . 都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 主要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 . 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 .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    )
A . 1853年的“定都天京” B . 1856年的“天京变乱” C . 1853年的《天朝田亩制度》 D . 1859年的《资政新篇》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直接造成中国出现上述危局的战争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倘延夷人为师,祸患无穷,甚至亡国灭种。”持此观点之人是(   )
A . 魏源 B . 严复 C . 李鸿章 D . 倭仁
现代化的浪潮

1860年代,肇始于英国的现代化浪潮渐次向世界扩展,将下列现代化浪潮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与图中所示的空间位置一 一对应(填写字母)。

①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②南北战争   ③德意志统一   ④明治维新   ⑤洋务运动

    ①        ②         ③         ④         ⑤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已认识到国防强大的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为此,洋务派(    )
A . 创办军事工业 B . 创办民用工业 C . 创建近代海军 D . 发展留学教育
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
A . 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 . 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C . 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D . 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

图片_x0020_4

A .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本无所谓“中学”,也不存在对应的“中学”之“体用” 问题。因此,在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一思想体系中,“中体”虽置于“西用”之前,但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学习西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B . 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时代要求 C . 国人对中西文化的两难选择 D .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互妥协
历史学家李时岳说:“因为中国资本主义方式是从西方移植的,所以在开始阶段不能不依靠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借法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从而在封建主义密闭的殿堂中为资本主义打开缺口。”据此可知,这段话反映的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是 (    )
A . 从阶级斗争角度研究历史 B .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C . 把主观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D .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    )
A .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 .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 .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镇江、扬州等地完全废除私有财产,废除商业,生活必需品由国库按定额供给;男女异地,夫妇不得同居。1855年春,太平天国调整政策,开始允许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这种变化说明(    )
A . 管理严格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 B . 太平天国调整政策具有进步性 C . 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开始转向衰落 D . 部分推行《资政新篇》的主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大事记

1872年

清延批准李鸿章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1875年

率先开办保险业;率先架设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

1876年

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

1882年

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

1929- 1949年

脱离交通部改隶国民政府

1979年

在深圳创办蛇口工业区,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

1987年

创办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

1988年

创办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中国平安保险

——摘编自招商局集团《招直局历史》

从材料中选取三个史实构成一个具体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世纪70年代后,李鸿章认为,“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因此主张“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则“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   )
A . 体现了反侵略的色彩 B . 在于构建完整工业体系 C . 以谋求民生幸福为重 D . 是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经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办民用工业的意图带有(   )
A . 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倾向 B . 限制民族资本的倾向 C . 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的倾向 D . 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倾向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上述变化(    )
A . 表明中外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B . 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 . 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 . 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