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有人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格局时说:“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 . 联合国成立之初曾经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B . 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 . 导致联合国在最初的十多年中无法采取维和行动 D . 中苏两国一度被排斥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
由于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又由于革命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俄国革命不能不分两步走,即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为这两种任务分别进行了 (    )
A . 一战和二月革命 B .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C . 二月革命和七月事件 D . 七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 (1) 材料一中的公式在苏俄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这一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B . 炼油工业发展迅速 C . 石化工业发展迅速 D . 工业体系完整健全
下图是1914年9月15日某报刊载的漫画《和平之变相》,表达了创作者对时局的看法。该漫画(   )

A . 揭露了军阀混战的现实 B . 预感到世界大战的严重后果 C . 指出了新式武器的危害 D . 对结束战争、重建和平充满信心
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 . 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 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D . 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 

2011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卢伟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租赁、托管、带地入社的形式把社员们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并雇专人来干农活,土地丰收之后再付给社员报酬。因为最初加入的农民不多,土地不集中连片,大型农机具派不上用场。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耕种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的陆续加入,土地逐渐连成了片,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该县共有32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

——摘编自《学习强国》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 (2) 结合材料一、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补资本主义有两重含义,一是资本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二是社会制度方面的“福利化”。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的历史与现代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修补资本主义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 . 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 . 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 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下图是二战结束前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漫画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的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解读准确的是(   )

A . 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 . 肯定了美英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 . 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 . 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
A . 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做铺垫 C . 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 D . 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 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最终确立 D . 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在于赫鲁晓夫的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都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并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下列属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
A . 事实上都承认和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B . 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合作 C . 损害弱国利益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 . 体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在巴黎和会上,列强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该和约使德国失去了欧洲大陆上约13%的领土。这些“领土”包括(   )

①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莱茵河西岸    ③波兹南    ④“波兰走廊”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在1942至1943年的那个冬天,针对南俄罗斯的德军攻势,是在冰天雪地展开的一场恶斗,希特勒为此折损了整个第六集团军。德军气势为之挫跌。斯大林等三位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想胜利以及未来的大格局了。这场“恶斗”是(    )
A . 莫斯科战役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 库尔斯克战役 D . 诺曼底登陆战役
19世纪70年代以来,法德关系错综复杂,对欧洲格局乃至于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源成为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当时的世界,煤炭和钢铁是最主要的工业材料,而法德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双方都急需彼此的资源以生产更多的钢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法德百年恩仇》

材料二: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在一再延期后,终于打破了西线的“平静”,向西欧大举进攻。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击溃英法联军,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箭之仇”,并迫使比、荷、卢、法等国签订“城下之盟”。

——摘编自《二战简史》

材料三:二战后德国政府对发动战争的行为做了深刻的反省,根除了国内的纳粹主义,积极向受害国和人员进行道歉和赔偿,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谅解。鉴于德国的积极认罪态度,法国抛弃了对德国的“侵略成性”成见,把德国当作信任的合作伙伴。……法德和解不仅对欧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娟娟《论战后法德和解的过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法德两国围绕“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展开的交锋,并说明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的决定性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二战初期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击溃英法联军”和二战末期盟军光复法国的作战计划,并分析导致法国签订“城下之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德国政府对发动战争的行为做了深刻的反省”的典型事件,概述20世纪50年代法国“把德国当作信任的合作伙伴”的主要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一战后,有英国学者在评价美国的对华政策时说:“美国对中国的野心体现在经济方面,对于美国这种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讲,划定势力范围的政策显然比不上门户开放政策有优势。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种自由开放政策。”该学者评述的美国这一“对华政策”集中体现于(   )
A . 《四国条约》 B . 《五国条约》 C . 《中日协定》 D . 《九国公约》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东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1917年墨西哥宪法规定,“日间工作制最长为八小时;夜间工作制最长为七小时;工人每工作六天应该至少享受一天休息”。上述规定(    )
A .   目的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 B . 有利于改善劳工生存状况 C . 促进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D . 反映了墨西哥宪法的属性
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下列选项中对斯大林模式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 . 重视农业的发展 C .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D . 优先发展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