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点题库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A .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 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D .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 .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 . 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 . 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 . 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 . 租佃关系 B . 雇佣关系 C . 人身依附关系 D . 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 . 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 .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 . 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 .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 .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 . 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 . 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 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 . 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 . 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 . 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 .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 (2) 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 (3) 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如图为我国古代某朝引进的粮食作物,与该作物同时代的经济现象是(    )


A .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 B . 纸币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 .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D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 . 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加 B . 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 .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
A . 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B . 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D . 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不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
A . 坊市界限被打破 B . 夜市、草市的大量出现 C .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曾出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说,晋省“无业贫民,专以佣工度日”。这反映了当地(   )
A . 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土地政策导致农民贫困 C . 劳动力流失经济落后 D . 民众迫于现实外出做工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
A . 租佃关系 B . 雇佣关系 C . 人身依附关系 D . 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大进步 C . 苏州出现“小户”“计日受值”现象 D . 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明政府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吴晓波在分析引发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 .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 科技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 .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B .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在《周礼》的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A . 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B . 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C . 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D . 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